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9-02  浏览次数:559次

      作者:贺顺龙,黄建欧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广东 广州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的预后同血糖变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ACI高血糖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仅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控制血糖的治疗,随后定期对患者病情恢复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预后好(P<0.05)。结论:高血糖及糖尿病对脑梗死有明显不良影响,有效的血糖控制对疾病预后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脑梗死;血糖;预后

      急性脑梗死(ACI)常见于中老年人,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其预后受病情、高血压、遗传、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临床观察了一组ACI高血糖水平患者,发现血糖水平是影响ACI患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及时有效地控制ACI患者的血糖水平同预后明显相关,对ACI患者,血糖水平增高控制不良者预后较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ACI血糖水平升高的患者,均为2000-2005年期间的住院病例。条件符合:(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2)入院后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正常值3.7~6.1 mmol/L),按观察需要,将有糖尿病史和ACI急性血糖水平增高的患者分成2组:血糖控制组60例(有糖尿病史28例,血糖水平增高32例),对照组60例(糖尿病者28例,高血糖水平32例)。120例患者年龄46~83岁,其中男性73例,女性47例,病程均在24 h之内,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脑梗死2组均采用本科常规治疗方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栓通、金纳多、尼莫地平、三磷酸胞苷二钠、胞二磷胆碱,辅以高压氧、针灸等措施;(2)高血糖处置:对照组除控制葡萄糖的摄入外,对糖尿病患者仍按原治疗方法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组依据病情给予静脉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在血糖恢复正常水平后逐渐减停药,糖尿病患者待血糖稳定后,改用口服降糖药维持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均住院观察3周以上,(1)空腹血糖水平:分别在入院第1、2、3、5、7天、第2周、第3周监测;(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残程度的评定[1]:评定的时间分别是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定的标准: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病学卒中量表(SNSS)。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血糖控制组在治疗3周后,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血糖控制组在治疗3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

      3 讨论

      ACI早期血糖升高已被证实,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为应激所致。脑梗死的形成是以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糖尿病和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加重、加速因素之一,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和高血糖患者伴发脑梗死的致残、致死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血糖水平对脑梗死发病及预后的影响一直倍受临床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CT、MRI在医疗机构的不断普及,脑梗死的治疗措施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2]。治疗前后对患者梗死面积大小及预后的评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发病后有效而迅速地控制血糖,对缩小梗死面积、降低致残率有明显的效果。ACI急性期血糖增高时,缺血脑组织的无氧代谢活动增加,乳酸堆积增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脑损害;另一方面,长期的高血糖水平,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渗透压增高,脂质代谢紊乱,加快、加重小动脉硬化过程;再者,超负荷血糖使机体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增加[3],引起广泛的微小血管损伤,而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又增加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前列腺素的释放,减少扩血管物质的释放,表达更多的粘附因子,进一步加重脑梗死区域的组织缺血缺氧。已有研究表明[4],急性期血糖升高对脑梗死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是预后不良及加重病变程度的重要因素。从本组患者看,病情越重,梗死灶越大,其血糖升高越明显,如不及时有效控制则预后差。本组120例ACI患者,血糖控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ACI患者急性期,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都应及时有效地观察和控制血糖水平,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对病情的转归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的治疗也显示,根据血糖水平酌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随后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是将ACI早期高血糖调控在目标血糖范围内(3.6~6.1 mmol/L)有效而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2] 孙金波,朱靖宇.急性脑血管合并糖尿病108例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4):332.

      [3]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9.

      [4] 王合森,朱平先,杨 兵,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实践,2004,13(2):109-110.

    ↑上一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6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高压氧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