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症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01  浏览次数:518次

      作者:刘爽,郑金书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重症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采用脱水等常规治疗;纳洛酮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6.0 mg,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 d,同时观察意识状态恢复时间,治疗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及CT扫描测量水肿体积并计算水肿产生率。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不仅可以缩短昏迷时间,而且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关键词】 纳洛酮; 脑出血; 意识障碍; 神经功能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往往起病急,其脑致残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急性脑卒中。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60例为在我科就诊的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证实,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均为首次发病,起病6~24 h,入院时均有意识障碍,且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评定为重型(31~45分)。随机分为2组:纳洛酮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2.6岁。其中基底节区25例,其它部位出血5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1.9岁。基底节区出血24例,其他部位出血6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2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分级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均P>0.05)。

      1.2 给药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纳洛酮组于24 h内给予生理盐水250 ml+纳洛酮6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 d。用药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种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意识障碍患者的起效时间,14 d后复查头颅CT,观察CT片上血肿周围水肿带的宽度,了解脑水肿消退的客观征象,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周治疗结束后,患者继续接受常规治疗至出院。

      1.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进行疗效评定。发病后14 d复查头颅CT,血肿周围低密度影脑水肿带最宽处比发病时CT减少>5 mm为显效,减少2~5 mm为有效,<2 mm为无效。同时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临床疗效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的意识状态分级无显著性意义,随着疗程的进展,患者的意识障碍随疗程逐渐恢复,头颅CT血肿周围水肿带宽度逐渐减少。纳洛酮组中意识障碍患者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观察头颅CT血肿周围水肿带宽度的减少表明纳洛酮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纳洛酮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30例纳洛酮治疗患者在纳洛酮治疗前后的血、尿、大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检查均未见任何与纳洛酮有关的毒副作用。表1 意识障碍起效时间(d)比较表2 2组治疗14 d后CT示脑水肿消失情况比较表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出现意识障碍是机体高级活动受到严重抑制的一种临床表现。在病程中神经障碍恢复的速度直接与预后有关[3]。神志障碍逆转快的患者预后较好,故对伴神经障碍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逆转其神志障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受体非特异性的竞争性拮抗剂,对所有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均有拮抗作用。其为高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自Baskin等报道纳洛酮能有效逆转卒中患者的神经损害后,有关阿片受体拮抗剂与中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其中测定血、尿微球蛋白采用放射免疫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取受试者入院后第一次中段晨尿5 ml,送化验室,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同时应用碱性苦味酸法测定尿液中肌酐含量进行校正,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以mg/g 表示。测定均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试剂购自德灵公司,使用德灵公司的特定蛋白分析仪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龙 赤,龙小艳,李国良.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9):10641065.

      [4] Whitelaw 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rapy after hypoxicischaemic brain injury in the perinatal period[J].Semin Neonatol,2000,5(1):3340.

      [5] 马永春,张慧锋.大剂量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精神疾病杂志,2007,10(4):110111.

      [6] Hayes RL,Lyeth BG,Jenkins LW,et al.Possiable protective effect of endogenous opiod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surg,1990,72(2):252261

    ↑上一篇: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与注射用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85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25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