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以人为本理论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470次

      作者:刘娟 作者单位:031302,山西省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河东矿职工医院。

      【关键词】 以人为本;骨科;个性化;全程化;生理舒适;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而是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病人身心的整体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骨科病人大多发病突然,住院时间及强迫卧位时间长,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影响其身心健康。为密切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我科应用以人为本的理论,对病人施以人性化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加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前提。进行人性化护理就要知道什么是人性化护理,如何进行人性化护理。我科组织全体护理人员系统学习人性化护理的有关知识,了解护理发展的趋势,深刻理解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请护理人员扮演病人,进行病人的亲身感受,体会病人需求,进行感受服务,做到换位思考,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从病人的角度看待处理问题,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细节入手,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为病人提供满意服务[1]。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将四声(见面时的“称呼声”、操作前的“解释声”、失误时的“歉意声”、不安时的“安慰声”)、四心(细心、爱心、耐心、真心)、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运用到工作中,创造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舒适环境。

      2 以人为本的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1 重视首因效应,采用温馨举措的工作流程

      护士端庄稳重的形象、甜蜜亲切的微笑、安慰鼓励性的言语、饱满严谨的工作态度都会让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病人刚入院时,由于环境生疏、病痛的折磨以及对治疗方法的惧怕,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此时,护士的一个甜蜜微笑、一个亲切安抚都会让病人有被关爱、被重视的感受,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采取人性化的工作流程,先为刚入院的病人减轻病痛,待情绪平稳后,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和护士长,使其有归属感;其次介绍病区环境、设施以及同室病友等,消除其由于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陌生、恐惧心理;然后详细询问病史,实施进一步治疗,病人在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爱后,再介绍相关的规章制度,使病人乐于接受。这种工作方式,将人性化护理落实到实处,缩短了护患距离,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2.2 营造人性化的舒适环境

      病人来到医院,在寻求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感受舒适,因此要努力为病人营造温馨环境。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窗台适当摆放有益健康的盆栽植物,病房设施以病人方便、安全、舒适为宜,病房门后有健康教育的卡通图片,走廊橱窗悬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既活跃了病区气氛,也使病人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人员注重仪表、言谈,使病人享受舒适的感官刺激[2]。为病人安排床位时,将年龄、病种、病情、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相近的病人安排到同间病室或相邻床位,以利于病人交流沟通,同时也便于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

      2.3 加强个体生理舒适护理

      由于疾病因素需肢体制动或惧怕疼痛,病人常常不敢随意翻身,长时间的强迫体位导致躯体不适。长期卧位还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压疮、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关节活动僵硬等。护士应加强巡视,认真观察,鼓励协助病人进食、饮水、大小便,做好基础护理,增加病人舒适感,减少病痛。压疮病人做好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协助肢体被动活动,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4 提供个体化心理支持

      创伤骨折病人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之长时间的住院治疗,病人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依赖、悲观绝望等心理问题。护患之间要加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指导,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护士可进行心理疏导,引导病人将心中的焦虑、痛苦宣泄出来,耐心倾听,及时安慰、解释,介绍成功病例,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其自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朋友、同事等给予病人正面的指导、劝解、安慰,安抚病人的紧张心理,予以精神和情感支持。有资料显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改善病人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改变不良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提高生命质量[3]。

      2.5 进行全程化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加强对骨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骨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可分为4个阶段: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术后教育和出院指导,在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教育方法可采取床旁示教、录像带示教、讲座、宣传册、图片等方式,力求通俗易懂,轻松获取健康保健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以及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了解程度,因人施教。同时帮助家属制订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指导家属学会用正确的手法护理病人,如翻身、叩背、按摩和功能锻炼等。做好出院后的延伸服务,进行电话随访、家庭随访,以便指导监督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及时提供帮助,使人性化护理落实到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

      2.6 遵重病人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隐私

      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备受疾病困扰的病人,应首先强调人性的关爱、尊重[4]。尊重病人是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核心内容,护士为病人减轻病痛的同时也要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在进行各项特殊检查、治疗、护理前,重视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和参与诊疗权,履行告知义务,详细讲解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后方可实施治疗。进行检查、治疗或晨晚间护理等操作时,用屏风给予必要的遮挡,尽量减少暴露面积,维护病人自尊,保护其隐私。

      3 小结

      将以人为本的理论应用到护理服务中,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护士的业务水平和人文素质得以提高,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都明显增强。同时病人也获得了快捷、安全、高质量、温馨的护理服务,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医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云娣,王菊吾,陆彩萍.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C):824825.

      [2]张志玲,唐华芝,侯腊梅,等.舒适护理模式在疗养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16(4):187188.

      [3]刘长美,郑静,杨小丽.外伤性截瘫患者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4):13.

      [4]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上一篇:儿童漂浮肘损伤14例治疗分析
    ↓下一篇:应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