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压力泵治疗仪在预防骨科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606次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压力泵治疗仪在预防骨科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将72例骨科老年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按摩患者双下肢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压力泵治疗仪。结果: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压力泵治疗仪结合传统方法在预防骨科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传统方法,且不会引起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适用和推广。

    [关键词]压力泵治疗仪;下肢深静脉血栓 ;老年卧床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DVT )是骨科老年卧床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据报道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可达45%~70%,其中3%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1],且患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2],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与护理,血栓可能累及整个肢体,甚至危及生命。我科采用压力泵治疗仪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10月,随机选择我科室收治的72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32例,患者年龄在60~82岁之间;病种为股骨干骨折、股骨胫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置换。随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股骨干骨折患者6例,髋臼骨折9例,股骨胫骨折15例,髋关节置换6例;观察组股骨干骨折患者5例,髋臼骨折8例,股骨胫骨折16例,髋关节置换7例。

    研究对象无气压治疗禁忌证。如:急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肺水肿,不稳定型高血压,安装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1个月以内),肺栓塞、心脏疾患、急性丹毒、恶性肿瘤及急性淋巴管炎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治疗方案、手术方式、卧床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经常按摩患者双下肢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压力泵治疗仪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入院第1天按传统方法按摩患者双下肢及功能锻炼,4次/d,10~20 min/次。直到能下床活动为止。观察组:入院第1天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我科现有的压力泵治疗仪。操作程序:患者取平卧位,下肢套上套筒,松紧适中。检查套管与主机及套筒的连接是否紧密,套管有无打折、扭曲,准备好后,连接电源。开始时缓慢向套筒脚踝部充气,充满后压力保持不变,逐次至小腿、大腿。通过腿套“挤压”过程迫使静脉血液流出下肢,然后套筒所有部位(6个部位) 同时放气,血液回流入下肢。片刻后,再次充气,周而复始。30 min/次,2次/d,直到能下床活动为止。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仪器要始终保持水平放置;②应在肢体套上套筒的情况下对套筒进行充气;③套筒要远离锐器以免由于其被扎破而导致操作失败;④对于急性静脉血栓严禁使用,因其可加速血栓脱落,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症状 。

    1.3疗效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患者在卧床期间的主诉,临床表现特点、体征,D-2聚体测定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者:无下肢疼痛、肿胀,体温正常,D-2聚体测定阴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治疗后发生深静脉血栓者: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发热,D-2聚体测定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静脉血管内血流信号或血流变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分类变量的χ2检验,进行连续性校正,显著性水平取α=005计算。见表1。

    2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222%),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278%),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发生血栓数未发生血栓数合计发生率(%)观察组13536278对照组828362222合计963721250注:χ2=457,P<005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使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增高。且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脑血管病等[3],伤后又长期卧床更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所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常重要。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静脉。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静脉瘀血、缺氧、渗透性增加;长期压力升高,组织坏死导致肢体功能丧失。所以预防骨科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导致静脉出现血栓现象的三个重要因素[4]。而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便秘、因疼痛活动减少等因素可使得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手术中失血、失液过多致血液浓缩;高血脂等因素很容易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手术又容易损伤血管内膜等因素使得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骨科老年患者是上述高发人群。因此,在患者入院的第1天就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因受伤而卧床的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我科室在使用传统方法按摩患者双下肢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压力泵治疗仪来达到上述目的。通过机械方法可防止下肢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流速,术前、术中及术后连续应用可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率[5]。压力泵治疗仪就是利用机械原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机制是:脉动气流通过管道进入紧覆在肢体治疗部位的气囊上,气囊随压力的上升和下降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气压力可刺激深部肌肉,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回流。压力降低时使静脉血迅速充盈,显著提高血流速度。它可以显著降低血栓的形成。综上所述,传统方法经常按摩患者双下肢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压力泵治疗仪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予以适用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1

    [2]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

    [3]朱小军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尿酸、血脂水平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1):83

    [4]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90

    [5]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96-512

    ↑上一篇: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复杂骨折
    ↓下一篇: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7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