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615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及各种器械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目前已经广泛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某些髋关节疾病,并且疗效令人满意。尽管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但是若在手术中操作不当容易引起术后深静脉血栓,从而威胁到患者生命[1] 。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提供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48例患者,男21例,女27例,年龄24~63岁,平均(43.3±2.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2例(45.83%),股骨头坏死 17例(35.42%),其余9例患者为强制性脊柱炎。将4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及家庭条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监测指标:在手术后第1天和第2天对患者患肢温度及疼痛感进行检测。其中疼痛检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其中10分代表疼痛感最重,0分为无痛,用10 cm尺子作为疼痛的测量尺,每增加 1分代表疼痛重1分,患肢温度用皮肤温度测量仪测量。 1.2.2 护理预防干预:对试验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及护理预防干预,具体措施有:①术前心理辅导:由于活动限制,患者心理多少有落差,尤其是部分老年患者会有较大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担心治疗费用、治疗效果等,此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进行开导,使患者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足够的了解,多与患者交流沟通,语气注意轻柔,引导患者想象痊愈后又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的画面鼓励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帮助患者重塑信心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②手术中护理人员要尽量在拉钩时提供适当力度,以免用力过度损伤动脉和静脉内膜,并要准备好足够的血源; ③术后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卧姿和体位,嘱患者将患肢太高,避免静脉回流受阻,并鼓励和帮助患者多翻身,在病床上适当进行功能训练如做深呼吸等,术后可运用活血药物降低血栓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患肢温度对比: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 2天患肢温度进行对比,发现试验组患者患肢温度均要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2.2 术后患者疼痛感对比: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来统计各自疼痛程度,发现试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要小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2。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进行统计,试验组无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而对照组患者有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血液循环速度较慢,静脉血管内血液黏稠度较高[2]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逐年增高,分析原因是手术过程中对下肢静脉造成损伤、手术操作刺激凝血因子增强凝血功能加上术后卧床休息是的血液处于高度凝集的状态,从而产生了DVT[3-4]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一般集中在术后5 d内,有将近一半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第1天就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以应该在患者围手术期内对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预防干预,从而将发生DVT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主要的护理预防措施是从术前对患者心理辅导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术中及时补充血容量、术后辅助患者及早开展功能锻炼等[5-7] 。另外对于已经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采用人力挤压腓肠肌,促进下肢静脉血液运行,改善静脉淤血状况,可每天早晚实施1次,30 min/次,该方法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容易被患者接受,且效果良好[8] 。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 天、第2天患肢温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温度高说明患肢血运情况良好,对照组患肢温度相对较低,说明血运情况比试验组差,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也大[9] ;试验组患者疼痛感也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护理预防不仅降低DV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患者对疼痛耐受力[10] ;试验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提供常规护理及护理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4 参考文献

    [1] 齐 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20.

    [2] 施小娟,陈宏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93.

    [3] 陈 娟.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综合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934. [4] 胡 洁.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2):122.

    [5] 孟丽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J].中医正骨,2007,19(5):64.

    [6] 叶海燕.3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60. [7] 艾 芳,高 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4):587.

    [8] 侯春颖,张晓娟,许 娜,等.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0):35.

    [9] 吕梅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117.

    [10] 韦利芳.全髋关节置换52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947. [收稿日期:2013-04-17 编校:潘宏竹]

    ↑上一篇:西乐葆超前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关节镜下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