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整形外科学》

    两种腹部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1-11-09  浏览次数:734次

      作者:曹建辉,杜芸,邵新中  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曹建辉、杜芸);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邵新中

      【关键词】 手部皮肤脱套伤

      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传统的腹部袋状皮瓣和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治疗手部脱套伤35例,较大成度地减轻了伤手的畸形及功能障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部皮肤脱套伤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7~46岁。全手脱套伤10例,2~5指掌指关节以远皮肤脱套伤12例,13例为掌中部以远皮肤脱套伤。14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和深部组织损伤。腹部袋状皮瓣治疗10例,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治疗25例。

      1.2 手术方法

      1.2.1 腹部袋状皮瓣组:在麻醉成功后,创面首先用肥皂水刷洗,清水冲洗后再用3% 过氧化氢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创口洁净。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患者取平卧患肢外展位,沿创面外正常皮肤切开至深筋膜,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皮肤、皮下组织以及坏死的肌肉组织并清除污染的组织。将2~5指保留1.5~2节,修复撕裂的大小鱼际肌、关节囊等组织,显微修复撕断的神经干。彻底充分止血。3% 过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后再次止血。确定无出血后分别测量掌、背侧皮肤缺损大小。根据清创后手部皮肤缺损的大小,设计腹部皮瓣。沿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然后于皮下做潜行剥离,形成一个可容纳伤手的“口袋”,将伤手放入后缝合创缘。皮瓣下可以根据创面情况放置引流。包扎固定术区以及患肢。

      1.2.2 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组:局部清创同腹部袋状皮瓣组。根据清创后手部皮肤缺损的大小,设计腹部S形皮瓣。沿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在深筋膜表面掀起皮瓣,制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即去除皮瓣的脂肪颗粒至肉眼见皮瓣真皮血管网,保留脂肪约1~3 mm,在蒂部注意勿损伤血管,保留皮下全层,将掀起的皮瓣瓦合缝合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修复手指皮肤脱套伤和手背、手掌皮肤缺损的供区周围皮肤广泛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修复全手皮肤脱套伤的供区行中厚植皮。

      1.3 术后处理

      1.3.1 腹部袋状皮瓣组: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埋于皮瓣下的手或手指,在6周后等到无血液循环的手或手指创面经过肉芽组织覆盖毛细血管的再生,可以接受游离植皮时,将手由腹部皮瓣下取出,或以腹部皮瓣移植,或以游离植皮,或二者结合起来消灭创面。

      1.3.2 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组: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严密观察皮瓣以及患肢血运,根据引流情况换药,拔除引流。术后1周即可活动手指各关节,术后2周蒂部做血循环阻断训练。3~5周断蒂后逐步加强功能锻炼。6个月可根据情况进行1次或2次分指手术。

      2 结果

      应用2种腹部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35例,全部成活。患者经随访1~2年,手屈伸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定[2]:腹部袋状皮瓣组10例,其中优0例,良4例,差6例,优良率40%;腹部S形皮瓣组25例,其中优5例,良16例,差4例,优良率84%。

      3 讨论

      3.1 注意事项[3]

      清创术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因为一旦发生较严重的感染,皮瓣下积脓极难引流,有时只能将伤手自皮瓣中取出,但无法消灭创面,往往不得不截肢以结束治疗。

      套状撕脱的第2~5指不宜保留全部长度,以保留1.5~2节为宜。因为过长的手指的远端血液循环重建有困难,在末节游离植皮亦很难成活。将撕脱皮肤的伤手埋在腹部皮下,目的是使手部表面重建血液循环,创造条件以便游离植皮。伤手埋藏于皮下的期限一般为6周。时间过短对重建血液循环不利,时间过长将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3.2 对手部皮肤套状撕脱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经彻底清创后,在腹部作袋状皮瓣,将撕脱皮肤的手掌、手背和手指埋于皮瓣下。前臂部皮肤撕脱处,可行游离植皮。若撕脱皮肤本身没有捻挫,可将撕脱皮肤切削成断层皮片,植回原处。埋于皮瓣下的手或手指,在6周后,等到无血液循环的手或手指创面经过肉芽组织覆盖毛细血管的再生,可以接受游离植皮时,将手由腹部皮瓣下取出,或以腹部皮瓣移植,或以游离植皮,或二者结合起来消灭创面。传统的腹部袋状皮瓣治疗手部脱套伤10例,术后手部外形臃肿,感觉差,手屈伸功能差,治疗效果不满意。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治疗手部脱套伤25例,较腹部袋状皮瓣质地、外观好,无需修薄,关节功能恢复好,裸露的指神经与超薄皮瓣易于接触愈合,皮肤痛、温觉可部分恢复,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高孟, 顾玉东,张丽银,等.腹部“S”形皮瓣在手外科应用.手外科杂志, 1992,8:26.

      2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

      3 王澍寰主编.手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0201.

    ↑上一篇:手术加大分割剂量放疗治疗瘢痕疙瘩临床评价
    ↓下一篇:68例中、重度烧伤休克期患者应用乌司他丁的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