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书面告知沟通与口头告知沟通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1-12-21  浏览次数:591次

      作者:董智恒,武玉秋,李世音,庞可可,李丽琴  作者单位:包头市第六医院临床1科,内蒙古包头 014060

      【摘要】目的:比较书面告知沟通与口头告知沟通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和住院的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一组给予抗抑郁药和口头告知沟通,一组给予抗抑郁药和书面告知沟通,沟通频率均为2周1次。要求于治疗的1、2、3、4、6、8周各随访1次并记录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在8周的观察期中口头告知组不依从人数为13例,书面告知组不依从人数为4例,两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头告知组不依从主要发生在治疗的1、2、8周,共计12例,占总不依从人数的92.3 %,而书面告知组不依从人数在1、2、8周仅3例,两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书面形式沟通比口头沟通更能提高服药的依从性,特别是在治疗开始后的前两周和治疗起效后的巩固期内更明显。

      【关键词】 书面告知沟通,口头告知沟通,抑郁症;服药依从性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手段单一,仍以抗抑郁药治疗为主,因此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好坏直接影响到抑郁症的治疗效果。近期出版的《抑郁症防治指南》指出,在治疗抑郁症过程中进行医患沟通、知情同意,可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1]。为此,我们就两种不同形式医患沟通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找一种更好的沟通形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患者8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HAMD 17项评分均≥17分,排除脑器质性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抑郁、分裂惰性精神病、双相障碍、分裂症伴发的抑郁及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随机分为两组,口头告知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7~25年,平均病程16年;受教育年限5~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阳性家族史3例。书面告知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9~25年,平均病程17年;受教育年限5~14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阳性家族史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口头告知组给予抗抑郁药治疗并每2周1次行口头告知沟通,书面告知组给予抗抑郁药治疗并每2周1次书面告知,于治疗的1、2、3、4、6、8周各随访1次,记录服药依从性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完全遵医嘱服药为依从性好,不遵守医嘱服药、停药、换药为依从性差或不依从。告知内容:(1)抑郁症是脑部疾病,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2)抗抑郁药不是镇静剂、不是安眠药,不会成瘾;(3)新型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少,多数不影响治疗,如有特殊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师;(4)抗抑郁药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能取得效果,请务必按医嘱服药;(5)抗抑郁药需一定疗程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一般2周起效,最佳治疗作用至4~6周方呈现;(6)如需巩固疗效、预防复发,需服药更长时间;(7)不要自行减药或停药,任何治疗方案的改变都应与治疗医生商讨。所有病例均就诊于两位资深专家,在试验前两位专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率分别为92 %和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在8周的随访观察中,口头告知组累计不依从人数13例,依从性好者27例,不依从率32.5 %;书面告知组累计不依从人数4例,依从性好者36例,不依从率10.0 %,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口头告知组的服药不依从主要发生在治疗的1、2、8周,共计12例,占本组不依从人数的92.3 %;而书面告知沟通组的不依从人数在治疗的1、2、8周仅3例,占本组不依从人数的75.0 %,两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抑郁症的治疗形势并不乐观,抑郁症治疗仍以抗抑郁药治疗为主,但是抑郁症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并不高。据国外报道,巩固期、维持治疗期约有50 %的抑郁症患者对药物治疗不依从[2]。另有研究显示,急性期有至少1/3的抑郁症患者归类于不依从[3]。因此,如何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国内研究报道,通过改进医患沟通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本研究中口头告知组在8周的随访观察中,不依从人数累计13例,不依从率32.5 %;而书面告知沟通组不依从人数累计4例,不依从率10.0 %,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口头告知沟通改为书面告知沟通后,患者服药的不依从性明显降低,即服药的依从性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三无症状之一的无望感,缺乏治疗的动力,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因而听不清、记不住或理解不了医生的告知有关,而书面告知可避免上述问题。另外,本研究显示在治疗的1、2、8周,口头告知组不依从人数达12例,而8周中全部不依从人数才13例,提示服药的不依从性主要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前两周内和第8周。前两周内不依从性高可能与上述机制有关;而第8周可能与患者处于巩固期,对抑郁症不了解,认为病已痊愈,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有关。而书面告知既能克服患者因认知功能障碍所致的听不清、记不住,又能使患者加深对本病的了解,故本研究中,书面告知组不依从人数发生于治疗的1、2、8周仅3例。

      总之,本研究提示,书面告知沟通能明显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本研究样本小,对疗效尚未得出比较结果,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74-75.

      [2] Cramer JA,Rosenheck R.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 regimens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disorders[J].Psychiatr Serv,1998,49:196-201.

      [3] Fava M,Rush AJ,Trivedi MH,et al.Background and rationable for the sequenced treatment alternatives to relievde depression study[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2003,26:457-494.

      [4] 张明园.医患沟通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8,41:111.

    ↑上一篇:耳穴贴压配合高电位治疗失眠症效果观察
    ↓下一篇:中青年脑梗死86例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