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1  浏览次数:760次

      作者:托娅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护理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照组则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为期6周。采用HAMD评分、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定法对两组患者入院后及出院前的情绪状态、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出院前末次评价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A、BI评分较入院后初次评价时均有改变,但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并对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

      脑卒中的有效治疗和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作为与康复医学密不可分的康复护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者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对73例脑卒中瘫痪患者入院6周内实施了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把患者的功能预后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作为护理管理的重要临床护理目标,并与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与评估,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至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别、患侧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诊断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意外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 意识清醒、查体合作,无严重精神症状、智能障碍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4) 无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者。

      1.3 方法

      康复专家普遍认为, 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 , 48 h 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2]。因此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开始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均采用HAMD评分、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价在入院后及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评定工作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

      1.3.1 制定护理计划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的变化;(2) 基础护理的落实,包括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等;(3) 心理护理;(4) 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5) 在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程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帮助、指导患者及家属完成康复训练,减轻后遗症。

      1.3.2 康复护理训练程序

      1.3.2.1 刺激患者患侧的感觉 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感知障碍,查房、与患者交谈、护理时护士尽可能从患侧接近患者,所有的活动尽可能发生在患侧,促使其认识到患肢的存在。在患者急性期肢体弛缓瘫时经常给予病人毛刷、冷热毛巾刺激及触摸、轻敲、拍打、震动等各种刺激,促进感觉的输入。每日2~3次。

      1.3.2.2 教会并协助家属做好体位摆放 (1)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2) 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躯干上。(3) 仰卧位: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垫毛巾卷,保持伸展微屈。以上体位2 h必须更换1次。

      1.3.2.3 翻身训练 (1) 向患侧翻身:将患侧上肢外展防止受压,屈起健侧下肢,头转向患侧,健侧肩上抬,上肢向患侧转,健侧下肢有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2) 向健侧翻身:健侧手握住患侧手上举,健侧下肢插到患侧腿下面,健侧腿蹬床,同时转头、转肩,完成翻身动作。

      1.3.2.4 被动及助力运动 协助患者屈曲肩关节后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肩肘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腕指的自主活动和肩胛带的活动。桥式运动练习髋关节伸展控制,协助患者进行髋内收、外展控制练习,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练习,俯卧位屈伸患膝、踝关节练习。患肢悬垂位练习下肢预备负重运动。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每日2~3组,每组10次。

      1.3.3 心理护理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脑卒中后抑郁总发生率为 29.17%[3]。 患者脑卒中后发现自己瘫痪失语时, 容易出现自悲自怜、恐惧、悲观绝望及焦虑不安,自控能力差者甚至发生抑郁,不但导致躯体症状加重, 还可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这些不良心理障碍大大影响了病情的治疗和康复。对脑卒中后有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配合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加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4]。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患者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并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耐心讲解疾病的起因、治疗方法、预后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感。适当降低患者的期望值,让其明白身体恢复的切实可能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肢体康复训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初次评价HAMD、FMA、BI评定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前末次评价显示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A、BI评分较前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2 两组患者入院后、出院前的HAMD、FMA、BI评分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使得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自理并重返社会[5]。而康复护理学是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6],在我国正经历着专业知识的初步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的阶段。康复护理知识还未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康复护理技术还未完全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特别是脑卒中早期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对护理的技术要求亦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的预防性康复和对症性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工作应密切配合临床的治疗工作,在不影响临床治疗工作的前提下,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适量的康复体位、被动关节活动等。本组结果表明,对观察组7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各项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脑卒中病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强康复信心,激发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加强功能训练,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尽快恢复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能在家庭和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达到全面康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进行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其治疗效果就会越好,患者恢复就越理想。而康复护理始终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对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康复护理技术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素质、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使由于损伤、急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带来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预防性康复护理,避免身体残障的形成和尽量减轻残障,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方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吴秀英,孙瑞仗,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71374.

      [3] 李晓华,姜岩,张敏.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7,35(1):5254.

      [4] 衣晶,李丰升,陈俊红,等.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4):291293.

      [5] 李忠铭.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阶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91.

      [6]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879.

    ↑上一篇:普恩复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LPA及神经功能转归影响
    ↓下一篇: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