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呼吸病学》

    分期辨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25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22  浏览次数:461次

      作者:陈万立,陈万祥  作者单位: 新疆和田,和田县维吾尔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分期辨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分别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急性发作期和用九仙散加减治疗迁延期患者。结果临床控制15例, 显效6例,好转2 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结论分期辨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 小青龙汤,九仙散,慢性支气管,治疗

      笔者从2002年11月—2009年3月采用分期辨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25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25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7岁;病程2~19年;伴发肺气肿者10例;有长期吸烟史者9例。吸烟及呼吸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临床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2)排除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分型全部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分期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1.3 病情判断 病例判断标准根据“中药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5例迁延期患者咳嗽均为重度(+++);咯痰也均为重度(+++);喘息重度(+++)6例,中度(++)19例。

      2 治疗方法

      25例患者急性发作期用小青龙汤[1]加减治疗,迁延期用九仙撒[1]加减治疗。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炙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用法:日进1剂,水煎分3次温服。若外邪与水饮相搏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9g。九仙散(《医学正传》)组成:人参2g,款冬花2g,桔梗2g,桑白皮2g,五味子2g,阿胶2g,川贝母2g,乌梅6g,罂粟壳(蜜炙)6g。用法:为末,做1日量,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分2次温服。若自汗多易感冒者加黄芪9g,白术6g;四肢不温者加干姜3g,桂枝3g;喘息较重有明显哮鸣音者加紫苏子3g,白芥子3g。观察治疗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咳、喘、痰、哮鸣音4项临床症状情况评定疗效。临床控制:咳、喘、痰症状好转90%以上者;显效:咳、喘、痰症状好转60%以上,或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者(+++转为+);好转:咳、喘、痰症状好转30%以上,或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好转者(+++转为++)或(++转为+);无效:咳、喘、痰症状及哮鸣音加重者。

      3.2 治疗结果 临床控制15例, 显效6例,好转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具体情况如下:咳、痰、喘:临床控制19例, 显效4例,好转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6%;肺部哮鸣音:临床控制18例, 显效3例,好转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88%。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75岁,2004年11月15日就诊。主诉:咳嗽、喘息、痰多呈泡沫状3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8年,5天前因受凉引发咳喘,喉中痰鸣,咯白色泡沫痰,动则喘甚,面色苍黄,形瘦神疲,舌淡,苔薄白,脉浮而无力。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X线胸片示:肺气肿,肺纹理增粗、模糊。血常规:WBC11.3×109/L,N 0.82, L 0.18。此时属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素有痰饮,又感风寒。水寒相搏,皮毛闭塞,肺气益困,输转不利,水饮蓄积于心下,上犯迫肺,肺寒气逆,故见咳喘痰多。舌淡,苔薄白,脉浮而无力均为风寒束表之象。治宜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炙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桔梗6g,杏仁6g,紫菀9g,橘红9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咳喘明显好转,痰量减少。此后病情转为慢性气管炎迁延期。中医辨证:久咳不愈,以致肺气耗散、肺阴亏损。证见咳嗽、活动则气喘自汗,舌淡红,苔少,脉虚数。治宜敛肺止咳,益气养阴。方用九仙散加减。药用人参2g,款冬花2g,桔梗2g,桑白皮2g,五味子2g,阿胶2g,川贝母2g,乌梅6g,黄芪9g,紫苏子3g,白芥子3g。将上药共为末,做1日量,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服药1个月,咳嗽、喘促及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消失。X线检查肺纹理清晰,肺气肿。血常规:WBC 9×109/L,N 0.75,L 0.25。嘱患者冬春谨防感寒,以免引发旧疾。追访1年无复发。

      5 讨论

      慢性气管炎是一种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咳、喘、痰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与吸烟、呼吸道经常反复感染有关。属中医“咳嗽”、“哮喘”、“肺胀”范畴。笔者认为其病机急性发作期为水寒相搏,皮毛闭塞,肺气益困,输转不利,水饮蓄积于心下,上犯迫肺,肺寒气逆;迁延期为久咳不愈,以致肺气耗散、肺阴亏损,肾精亦亏。治疗时必须分期论治,不能混为一谈,这也是中医的特点。小青龙汤是治疗风寒客表,水饮内停即急性发作期的代表方剂。方中麻黄、桂枝为君药,解表宣肺;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配伍无味子敛气,芍药养血,并为佐制辛温药耗气伤津之用,半夏祛痰和胃,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间,是兼佐使之用。本方以辛散温化为主,非确有水寒相搏于肺者不可用。九仙散为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之剂。主治久咳不愈,以致肺气耗散,肺阴亏损之证。方中人参补气益肺,罂粟壳(一般不用)敛肺止咳并为君药;阿胶养阴益肺,五味子、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并助人参益肺气并为臣药;款冬花、贝母止咳化痰,降气平喘,桑白皮止咳平喘也可清肺,桔梗止咳化痰并能载诸药上行入肺,并为佐使药。肾虚者可加熟地黄、胡桃仁,气虚甚者加炙黄芪,唇紫舌暗胸闷者加丹参、薤白。亦可加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综上所述,分期辨证论治慢性气管炎确有显著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济群.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129.

    ↑上一篇:ET-1 SP-B在肺水肿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下一篇:序贯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