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呼吸病学》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肺脓肿一例及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1-09-15  浏览次数:418次

      作者:李建斌,黄奕江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海南 海口 570311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 肺脓肿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在东南亚和澳洲等热带区域流行。我国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南部地区。病情一般较为严重,病死率高达30%~90%。现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合并肺脓肿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农民。因畏寒、发热伴咳嗽、咳痰1个月,于2007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5 ℃,伴右下胸部隐痛,无明显心血管及消化道症状。在当地先后用“头孢吡肟及多种中草药(具体不祥)”治疗,无明显缓解。渐出现头晕,外院测血压80/50 mmHg(1mmHg=0.133kPa),查胸部CT片显示“右肺下叶背段、后基底段感染性病变,考虑肺脓疡的可能性大”,遂急诊转入我院。既往糖尿病史5年,未正规治疗。否认吸毒史,无肺结核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入院体检:体温38.0 ℃,脉搏80次•min-1,血压110/80 mmHg(以多巴胺维持)。急病容,浅表淋巴结不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脏无异常。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以右下肺明显。肝脾未及肿大,腹水征阴性。白细胞(WBC)17.0×10 9 L-1,中性粒细胞(N)91.8%,淋巴细胞(L)5%,红细胞(RBC) 4.16×10 12L-1,血红蛋白(Hb)130 g•L-1。血沉139mm•h-1,C反应蛋白49mg•L-1,血糖12.8mmol•L-1。入院拟诊“肺脓疡并感染性休克”。入院后静脉给予“派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同时静脉“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并予免疫支持对症处理,发热、咳嗽无明显好转,体温一直波动于38.5~39.8℃,血气分析正常,血糖控制在5~8mmol•L-1,精神食欲稍好转。血常规WBC 20.2×109 L-1,N 90%,L 18%,RBC 2.73×10 12 L-1,Hb 94g• L-1,3次血培养回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仅对“美洛培南”敏感,于10月16日选用“美洛培南”抗感染,患者仍发热,夜间明显,最高达39.0 ℃。10月23日复查胸部CT片显示:“右肺下叶病变无明显变化,双肺野新出现多发散在病变”(图1A)。遂复习文献于10月28日改用“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11月1日体温即降至正常,发热、咳嗽明显好转。于11月9日复查血培养回报:无细菌生长。再次复查胸部CT片显示:“右肺下叶病变明显吸收,双肺野多发散在病变明显吸收”(图1B)。患者因个人原因当日出院,随诊继续治疗。11月22日门诊随诊复查胸部CT片示:“双肺野病变基本吸收”(图1C)。

      2 讨 论

      2.1 类鼻疽病的流行病学

      类鼻疽菌分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类鼻疽铜绿假单胞菌两类,均属假单胞菌,革兰阴性,需氧生长,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流行区主要在南北纬度20°之间,如东南亚、澳洲北部[1]。我国的疫原地为海南、广西、广东、福建[2]。1912年首例人类鼻疽病患者发现于缅甸,1921年被命名为类鼻疽[3]。我国大陆于1990年报道首例,至今已报道58例,其中广东湛江31例,海南26例,非疫区的张家口市报道1例;死亡33例,病死率55.8% [45] 。南美洲的巴西和非洲的毛里求斯近年都有本土病例发现,而欧洲各国出现的病例都是到疫区旅游后发生的[67]。类鼻疽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及土壤,经皮肤擦伤、呼吸道吸入或消化道而感染。蚤类、蚊子叮咬人后也可传播此病。本例患者发病与其生活工作在疫区相关。人与人及动物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但带菌的动物能将该菌传播到远离流行区的水和土壤中。血清学调查表明,流行区人和动物普遍存在亚临床感染,并有可能将病菌扩散。

      2.2 类鼻疽病的临床表现

      类鼻疽菌是条件致病菌,感染后潜伏期的长短不同,如感染量大,患者有糖尿病等诱因,潜伏期一般3~4d,可呈急性暴发型;如感染量少,患者免疫力强,病菌也可长期无症状潜伏体内,抵抗力下降时可突然发病,潜伏期最长可达2~6年。当怀疑为本病时,须进行间接血凝、补体结合、放射免疫等血清学试验,最后确诊还需要进行细菌学分离或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并应注意与绿脓杆菌、鼻疽菌等假单胞菌鉴别。

      人类鼻疽病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脓肿和败血症。两种病变可分别或同时存在。与土地接触多的农民发病率比其他职业高。各器官都可发生类鼻疽感染[8],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其表现可为急性暴发性肺炎,或为亚急性、慢性肺炎。类鼻疽菌常在肝、脾、骨骼肌、前列腺形成脓肿。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肺类鼻疽病[9]。作为一种腐生菌,类鼻疽菌感染常发生在已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是糖尿病,常表现为严重的肺炎。本例即有糖尿病基础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类鼻疽病的风险最高,排第二位的是酗酒[1011]。

      2.3 类鼻疽病的治疗

      类鼻疽菌先天对许多抗生素耐药。医生应对此病警惕。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12]。基层医院可选用氯霉素、强力霉素、磺胺类、四环素、新生霉素,这些对类鼻疽菌有抑制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头孢他定(敏感性99.1%)和亚胺培南(敏感性100%)疗效最好。类鼻疽病急性期治疗推荐首选头孢他定或亚胺培南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复方新诺明可明显降低死亡率[13]。本例患者据药敏选用美洛培南无效,值得探讨。原因之一可能与体内外药敏环境差异有关,须引起重视。类鼻疽病维持性口服治疗必不可少,维持期口服氯霉素(8周)、强力霉素和复方新诺明(20周)。三药联合使用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疗程一般在30 d以上,维持治疗最长可达3个月。须警惕的是即使经过20周维持治疗,仍有10%的复发率。

      2.4 类鼻疽病的预防

      目前尚无可应用的疫苗。在可能发生类鼻疽病的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应抽取一定数量水样、土壤样品以及可疑猪、牛、羊进行血清学及细菌学检测,查清疫源地分布,宣传疫区居民工作或生活要注意个人防护。前往可疑疫区的旅客有感染类鼻疽的风险,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污染的水和土壤;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接触患者及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接触后应作皮肤消毒。

      【参考文献】

      [1]Su H P, Yang H W, Chen Y L, et al.Prevalence of melioidosis in the ErRen River Bas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transmission[J].Clin Microbiol.,2007,45(8):2599603.

      [2]蒋忠军,宋阳,陆振劣.我国类鼻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热带医学,2002,2(2):176180.

      [3]White N J. Melioidosis[J].Lancet, 2003,361(9370):17151722.

      [4]李俐,韩藕儿,赵忠利,等.海南岛人群类鼻疽血清学调查及该地首例病人发现报道[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0,6(5):3839.

      [5]陈光远,曾夏杏,冯欣,等.广东省雷州半岛地区类鼻疽病流行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5(25):390.

      [6]Inglis T J, Olim D B, Sousa A d, et al. Melioidosis in the Americas[J]. Am J Trop Med Hyg,2006, 75(5):947954.

      [7]Warner J M, Pelowa D B, Currie B J,et al. Melioidosis in a rural community of Western Province, Papua New Guinea[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7,101(8):809813.

      [8]Shibuya H, Taniguchi Y, Tashiro N, et al. A Japanese case of melioidosis presenting as multiple organ lesions accompanied by sepsis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fter a visit to Thailand[J].Kansenshogaku Zasshi. 2007,81(3):297301.

      [9]Virginio C G,Teixeira M F, Frota C C, et al.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clinical isolates of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in Ceará, Brazil[J]. Mem Inst Oswaldo Cruz,2006,101(1):9597.

      [10]Jain V K, Jain D, Kataria H, et al. Melioidosis: A review of orthopedic manifestations,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Indian J Med Sci,2007,61(10):580590.

      [11]Limmathurotsakul D, Chaowagul W, Wongsrikaew P, et al. Variable presentation of neurological melioidosis in Northeast Thailand[J].Am J Trop Med Hyg, 2007,77(1):118120.

      [12]Inglis T J, Rolim D B, Rodriguez J L. Clinical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elioidosis[J]. Rev Inst Med Trop Sao Paulo, 2006, 48(1):14.

    ↑上一篇:浅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下一篇:伽玛刀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