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并多系统病变1例

    发表时间:2010-04-20  浏览次数:655次

      作者:马苏玲 唐晓丹 作者单位:650000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高嗜酸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7岁,因“腹痛,腹泻1个月余”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中下腹疼痛,阵发性加重,无放射痛、腹胀,腹泻黄色糊状便,7~8次/d,每次量约20~50g,带少许鲜血,无黏液,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曾经出现一过性发热(T38℃),院外相关检查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血小板减少,血培养、骨髓培养阴性,胸片正常,双肺CT提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肠镜示:乙状结肠、升结肠环状增生性病变,病检提示慢性炎细胞浸润。PPD阴性。ESR正常。经抗感染、解痉治疗1周后,腹痛略有缓解,呈间隙性无规律隐痛,因诊断不明转入我院继续诊治。病程中,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小便正常,体重增减无明显变化。发病前10余天,双下肢出现红色皮疹,点状分布,压之不褪色,伴瘙痒,2d后,出现水疱、破溃,愈合后色素沉着。既往史:高血压史30年,最高125/100mmHg,未治疗。否认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有碘过敏史。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40/80mmHg。一般情况尚可,神志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正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下腹及脐偏右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胫前皮肤片状色素沉着。实验室资料:血生化:转氨酶、肾功正常,GGT70u/L、GLOB39g/L、Ca 2+ 1.79mmol/L。乙、丙肝炎病原学标记物阴性。多次大便培养和粪常规未检出虫卵,PPD(-),ESR10mm/h,CA199、CA242、AFP、CEA、HA、SF、ANA、IgG、IgM、IgA、补体C 3 、补体C 4 、CRP均正常。外周血涂片:WBC分布略高,EOS占36%,以成熟为主,余未见异常。ECG: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胸片:慢支炎,双侧胸膜增厚、粘连。B超:胆囊炎。肠镜:升结肠,直肠有管状狭窄病变,表面坏死、糜烂,边界不清。病检:嗜酸粒细胞增多,肠腔脓肿形成,炎细胞浸润。胃镜:胃多发溃疡(A 1 期)。病检:(胃窦)慢性溃疡改变伴轻度不典型增生。骨髓穿刺:三系增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常规:WBC25.50×10 9 /L、嗜酸粒细胞25.7%计数6.56×10 9 /L、PLT107×10 9 /L。血吸虫、旋毛虫抗体阴性。小肠钡剂造影:未见异常。

      入院后予一般抑酸、保护黏膜、调节肠道菌群、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渐恶化,腹痛加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膜炎;四肢散在多发、互不融合、紫红色的新发皮疹,部分表面有血疱,压之不褪色;肢体麻木,不能站立,右下肢SEP、MEP显示异常,提示周围神经严重损害,心率增快至120次/min,超声心动图:心脏形态结构及瓣膜活动未见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充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剂、白蛋白、氨基酸、TPN,同时地塞米松10mg静滴,针灸理疗等处理。1周后肠梗阻完全缓解,2周后能下床活动,无新发皮疹出现,4周后复查血常规:WBC10.9×10 9 /L,嗜酸粒细胞0.9%,胃镜下多发溃疡已愈合渐向瘢痕期转化,肠镜下示有浅溃疡及糜烂,形成内瘘,但较入院时有愈合趋势。出院时激素减至口服强的松20mg/d,目前状况良好。

      2 讨论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以外周血及骨髓中EOS增高,多系统内有EOS浸润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 [1] 。本病病因不明,尚未找到明确的病因,有关文献报道较少见。本例患者起病以胃肠道受累表现为主,初易误诊为结肠癌或炎症性肠病,结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排外寄生虫感染及原发胃肠道恶性肿瘤,经过多次病检高度怀疑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但是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皮肤、神经系统、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则逐一体现。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嗜酸粒细胞的生成,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常可致多器官系统受累,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脏病变,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诊断和监测。神经系统受累来自于心脏的栓塞和弥漫性脑病,周围性神经炎(多发性单神经炎)等。皮肤、肝、脾、呼吸和消化系统也常受累,随其受侵犯的器官不同,损伤的程度轻重不一,症状及体征呈多样性 [2] ,故临床确诊较困难,常有赖于外周血及骨髓穿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学检查予以佐证。现有诊断标准有3条:(1)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 9 /L,持续6个月以上;(2)缺乏明确的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3)有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2] 。该综合征应注意与肠道寄生虫病、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皮肤病、原发的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胃肠道肿瘤等)、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相鉴别。有时需重复检查,多点取材,综合考虑,疗效的追踪观察才能确诊。本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满意,但值得提出的是积极治疗并发症,调整机体的营养状态,为激素治疗创造良好的机体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礼建,朱峰,钱家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与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中华消化杂志,2003,8(8):455-457.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4.

    ↑上一篇: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
    ↓下一篇:双氧水在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