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结肠黑变病6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09  浏览次数:506次

      作者:李雅丽, 谢辉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第五附属医院病理科, 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关键词】 结肠黑变病 结肠镜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 MC)[1]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结肠镜下可见粘膜呈棕褐色或黑色,故得名。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日渐增多。本文对我院2000年4月~2006年4月确诊为MC的6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 983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发现MC患者63例,检出率为1.05%,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男女之比为1∶1.17。年龄20~85岁,平均54.52岁。其中>60岁30例(47.62%),40~60岁20例(31.75%),<40岁13例(20.63%)。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史,病程约6个月~20年, 57例有服用刺激性泻药史(番泻叶、果导、麻仁胶囊、牛黄解毒片或排毒养颜胶囊等),不规则用药时间2个月~20年。4例平时不服用泻药,2例用药史不详。

      1.2方法对经结肠镜检出的63例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63例MC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见结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棕褐色、黑褐色的色素沉着性改变,呈虎皮样、花斑样或斑点状,弥漫分布于结肠粘膜或局限分布于结肠某段粘膜。根据粘膜色素沉着的深浅不同,病变可分为3度[2]:Ⅰ度19例,为浅褐色斑片状,类似豹皮,粘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多发生在某段肠粘膜上;Ⅱ度12例,为暗褐色,其间有明显的乳白色线条样粘膜,色素沉着,粘膜血管纹理不易见到,多见于大部分结肠的色素沉着;Ⅲ度32例,为深褐色,其间有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片状粘膜,粘膜见不到血管纹理,见于全结肠。本组63例患者中累及全结肠及直肠31例,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及横结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6例,因结肠癌术后累及余结肠1例。本组病例合并有结肠息肉12例,合并痔疮6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1例。本组中8例患者取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征性表现为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基本正常,固有层见数量不等含黄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且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讨论

      Billiard在1825年首先描述了结肠粘膜的黑色素沉着现象,1857年Virchow将其命名为黑变病,国内外文献报道MC的发生率高低不一,国内报道本病的检出率为 0.06%~5.90%[3]。本组5 983例结肠镜检查中发现63例,检出率为1.05%。孟荣贵等[4]报道MC检出率差别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对MC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有差别;受检者年龄因素的影响等。MC可累及整个大肠,包括阑尾,但不累及回肠,其尸检率为0.25%~5.3%[5],常见于老年人,与性别无关。本组资料中>60岁者占47.62%,40~60岁占31.75%,<40岁者占20.63%。提示可能MC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自1928年Bartle提出MC与蒽醌类泻药的关系后,蒽醌类泻药的致病作用已基本达成共识。这些药物含有蒽醌甙类,口服后被大肠细菌分解为蒽醌,能增加结肠推进性运动,使肠腺粘液分泌增加,并使肠上皮产生较多的组织容性复合体,增加巨噬细胞的趋化性,使巨噬细胞吞噬性增加,引起MC。本组63例MC患者中5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含蒽醌类泻药服用史。MC的病理表现除见大量巨噬细胞吞噬脂褐素外,还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噬酸性细胞的浸润,很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说明MC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脂褐素是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破碎以后产生的色素,且发现凋亡上皮细胞数量与MC程度呈正相关,细胞凋亡的原因不清,可能与药物有关,亦可能与衰老有关。有关MC与肿瘤关系的大规模对照研究报道很少,结论不尽一致。Nusko等[6]认为结肠癌与MC无相关性,但MC患者患结肠腺瘤的机会明显高于无MC者。孟荣贵等[4]报道20例MC中,5例伴有结肠癌,11例伴有结肠息肉。王雪梅等[7]报道结肠息肉的伴发率为40.95%。本组63例MC中,未发现伴发结肠癌者,伴发结肠息肉12例,伴发率为19.04%,与文献报道有差异,可能与样本量有关系,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虽然结肠肿瘤与MC的确切关系尚不清楚,但对MC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对便秘患者尽量不用蒽醌类泻药,已用者应停止继续使用。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MC者应警惕息肉和癌的存在,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周殿元.大肠黑变病.纤维结肠镜的临床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97.

      [2]张琴,徐富星,项平,等.结肠黑变病48例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1):50.

      [3]赵曙光,黄裕新,闻勤生,等.结肠黑变病22例内镜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5354.

      [4]孟荣贵,喻德洪,屠岳,等.结直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形态学研究附20例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1989,9:220222.

      [5]Henning N.Uher die mealnosis coli[J].Z Gastroenterol ,1970,8:7174.

      [6]Nusko G,Schneider B,Ernst H,et al.Melanosis coliAharmless pigmentation or a precancerous condition[J].Z Gastroenterol,1997,35:313318.

      [7]王雪梅,许红梅,刘玉兰.结肠黑变病伴息肉的内镜特点[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0131017.

    ↑上一篇:胃动力改变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下一篇:短程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