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发表时间:2011-06-30  浏览次数:515次

       作者:刘水章 (运城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疗效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症候群。其人群发病率高达20%~40%,约占胃肠消化门诊的52.85%。2003年5月至今,笔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其中:男33例,女32例;年龄18岁~65岁;病程0.5 a~5 a。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病程5个月~4.8 a。

      2 诊断标准

      2.1 在过去1 a内至少持续1个月或间断发作累计达到3个月以上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等现代仪器检查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部肿瘤、胃黏膜脱垂、食道炎、肠易激综合征、肝、胆、胰疾病等及其他疾病[1]。

      2.2 中医辨证分型

      2.2.1 肝郁气滞 胃脘胀痛、胸闷太息、嘈杂、反酸、不思饮食、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2.2.2 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或冷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早饱、腹胀、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不华、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无力。此属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无力。

      2.2.3 痰浊中阻 胃脘痞满胀闷隐痛、食后加重、不思饮食、倦怠乏力、泛吐清水痰涎、舌淡胖嫩、舌苔白腻、脉滑。此属脾失健运、湿浊中生、痰浊阻胃、胃失和降。

      2.2.4 饮食积滞 胃脘痞满、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恶饮食、恶心呕吐、吐物酸腐、矢气臭秽、舌苔垢腻、脉弦滑,乃食滞中焦,胃失通降。

      2.2.5 胃阴亏虚 胃脘隐痛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食则不舒,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此乃胃阴不足,胃失濡润所致。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分型施治

      3.1.1 肝郁气滞 舒肝解郁,理气和胃。方药:柴胡10 g、苏梗10 g、白芍10 g、枳壳12 g、陈皮10 g、川楝子8 g、元胡10 g、丹参10 g、甘草10 g。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

      3.1.2 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方药:桂枝10 g、白芍12 g、人参10 g、白术10 g、茯苓12 g、干姜8 g、吴芋10 g、砂仁10 g、甘草10 g。寒热错杂者加黄连、黄芩。

      3.1.3 痰浊中阻 健脾益气,化痰和胃。方药:法半夏10 g、陈皮12 g、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苍术10 g、厚朴19 g、甘草5 g。

      3.1.4 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药:枳实12 g、厚朴12 g、生大黄10 g、莱菔子10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焦三仙10 g、山药12 g、茯苓10 g、甘草10 g。

      3.1.5 胃阴亏虚 补养胃阴,调和胃气。方药:生地黄12 g、沙参10 g、麦冬12 g、当归10 g、枸杞子10 g、白芍12 g、佛手19 g、香橼10 g、甘草10 g。瘀阻胃络者加蒲黄、五灵脂。

      3.2 对照组 吗丁啉10 mg,3次/d,饭前口服。以上治法每周为1个疗程,治疗3周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4 疗效观察

      4.1 观察方法 观察上腹不适、疼痛、饱胀、早饱、恶心、烧心、嗳气、嘈杂等症状。记分标准如下:无症状,记0分;有轻度感觉,记1分;感觉明显,记2分;症状较重,影响工作、生活,记3分。上腹不适、疼痛、饱胀、早饱等症状分别记2分、4分、6分。

      4.2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痊愈:主要症状全部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60%≤疗效指数<90%;有效:主要症状减轻,30%≤疗效指数<60%;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疗效指数<30%。

      4.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78.5%,总有效率95.4%;对照组治愈率40%,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表(略)

      注:两组疗效对比(采用两样本u检验),①u=3.12,P<0.01,②u=5.54,P<0.01。

      5 讨论

      FD目前病因不明,机制不清,一般人认为与焦虑、抑郁,情绪波动改变胃的分泌功能,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有关,与胃肠动力异常密切相关。实验发现[2]:FD患者MMCⅢ期缺乏或波幅降低,持续时间短缩或逆向传导,影响消化间期胃内残存物质的排空及胃液、胆液、胰液的分泌。临床治疗FD,使用抗焦虑药、胃肠动力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的事实,也印证了上述机制阐述的正确性。FD属于中医学的“胃痛”、“胃痞”等范畴,其发病与情志、饮食、劳倦、忧思过渡等多种因素相关,可以出现多种病理机制,主要机制是胃的受纳、腐熟功能障碍,通降失和,气机失调。笔者本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神标本兼治,采取舒肝、理气、温中、健脾、化痰、消食、补阴、化瘀、消痞、温清并举、调和胃气等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其起效机制可能为调畅情志,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调节、恢复自主神经功能,协调、改善、恢复胃肠动力及消化器官的分泌功能,希望能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13次会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试行)2002:9.

      [2] 严波,张建忠,王雁.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测定?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上一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下一篇:胎儿消化道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超声图像筛选(附34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