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5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01  浏览次数:529次

      作者:肖开提·米吉提,富齐英  作者单位:8300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

      【关键词】 针药结合,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03~2009年我院采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52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2例,年龄24~70岁,平均4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年。对照组26例,年龄25~68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3.1年。2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0%左右病人无症状,大多数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嗳气、食欲减退及烧心反酸等;发作期可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缓解期可无阳性体征;胃液分析胃酸一般正常,亦可低酸,少数呈高酸。胃镜、胃黏膜活检即可确诊。

      中医辩证:52例患者根据《中医内科学》辩证均属脾胃湿热兼食滞胃脘型。胃脘痞满或胀满,食后加重、嗳气不爽或泛酸、口干口苦或黏腻,纳呆、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淡红、苔黄厚或厚腻、脉象絃滑或滑实。

      治疗方法:①针刺治疗: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建里、期门、太冲、膈俞、阿是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行针2~3次,10次为1个疗程。均只针不灸,泻法。②药物治疗: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消食化积为法,方药如下:柴胡10g,半夏10g,青皮10g,陈皮10g,苍术10g,厚朴10g,当归10g,木香8g,乌贼骨12g,茯苓12g,黄连8g,黄芩8g,扣仁8g,砂仁8g,鸡內金15g,炒麦芽15g,炒山栀8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予以加减。

      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③有效:症状减轻,偶有饱胀感;④无效:临床治疗时症状无改变。

      结 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52例,治愈11例,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26例,分别为6例、6例、7例、7例、76.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它起病缓慢,病程长,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表现,如上腹无规律性隐痛、腹胀、嗳气、泛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往往进餐后加重。上腹部疼痛和饱胀是最常见的症状。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出现不适感,进食不多但觉过饱。多数患者舌苔厚腻。病人常述“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刺激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发病年龄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些症状用抑酸药及解痉剂不易缓解。

      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为顺。中脘是胃之募、腑之会穴,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凡胃脘疼痛,不论其寒热虚实,均可用之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沟通三焦,功擅理气降逆,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取之可畅达三焦气机、和胃降逆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调理脾胃而止疼痛,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瘀血停滞加膈俞、阿是穴化瘀止痛。

      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胃止呕;青皮疏肝破气,消积散结;陈皮燥湿行气,健脾化痰;苍术燥湿健脾;厚朴燥湿行气;当归活血祛瘀,补血润肠;木香行气止痛,宣滞调中;乌贼骨制酸止痛,收湿敛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扣仁化湿行气温中;砂仁化湿行气;鸡内金运脾消食化坚;炒麦芽消食解郁;炒山栀清热泻火,凉血除烦,利湿散瘀。诸药合用,功用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消食化积。配合针灸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往往针药结合几次即有明显止痛效果。但慢性胃痛需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上一篇: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0例治疗体会
    ↓下一篇: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方法的改进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