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术中内镜在急性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9-15  浏览次数:488次

      作者:江堤,刘玉杰,顾红祥,李学谦,唐世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消化内科,广东东莞

      【关键词】 急性小肠出血;术中内镜;诊断

      急性小肠出血是临床少见的消化道急症,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常规诊断方法难以明确出血部位。我科自1999年7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对18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行术中内镜检查,均发现出血病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14~75岁,平均59岁。其中14~25岁10例,26~50岁6例,50岁以上2例。所有病例均因急性消化道出血入院,经急诊胃镜检查排除了胃、十二指肠降部以上出血;通过清洁灌肠后行急诊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出血;经B超、磁共振检查排除胆道出血。经积极内科输血、止血、补液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

      2.检查方法

      采用OlmpusXQ240胃镜或富士450、590胃镜,清洗后浸泡于酸化电位水15 min以上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检查均在电视显像下进行。术前积极输血补液,纠正患者失血性休克状态,稳定维持的生命体征。术前准备与一般腹部剖腹探查手术相同,从小肠切开长约2 cm水平切口,内镜身外罩无菌塑料外套后,插入小肠切口,由手术医师协助进镜,内镜医师负责调节内镜方向及观察。切口部位选择回肠与空肠分界附近,先由外科医师将小肠套于镜身,向上进镜至胃腔,缓慢退镜,逐段观察十二指肠至空肠段小肠,如未发现出血灶,则沿切口向下进镜,直至回盲部,退镜观察空肠至回盲部小肠。如通过一个切口不能完成全小肠的检查,则可根据需要再开一个切口,直至完成全小肠检查。发现出血灶后,由外科医师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并切取病变部位肠段送病理检查。结 果 18例小肠出血患者均经术中内镜明确出血部位,其中十二指肠水平段3例,空肠10例,回肠5例。所有病变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血管畸形1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1例),憩室2例(十二指肠、回肠各1例),小肠溃疡2例(回肠末段),淋巴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空肠)。讨 论 小肠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9%,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病因。国内资料显示小肠出血原因以肿瘤居多,占22%~60%,急性小肠出血原因则各家报道不一[1,2],多以肿瘤、炎性病变及血管畸形为主,但病例数均较少,无大规模统计资料。本组资料显示急性小肠出血以血管畸形为主(12/18,66.7%),病变部位多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可能与本地区人群结构比例有关。小肠出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多见于年轻患者,尽早明确出血部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双气囊小肠镜是检查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3],但小肠镜对肠道准备质量要求高,费时长,价格昂贵,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一般医院难以普及,不适宜在小肠活动性出血时应用。放射性核素扫描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活动性小肠出血检出率高,但只有当出血速度>0.5 ml/min时,才容易检出出血灶,且难以准确定位,活动性出血时易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状态,给检查带来风险,临床应用往往受到诸多限制。

      术中内镜因有手术医师的协作,检查时将肠管直接套于镜身,省去了繁杂的常规内镜的勾拉动作,可同时观察肠壁及内镜图像,明显增加了发现病灶的成功率,本组18例患者均找到出血原因及部位,阳性率达100%,与文献报道术中内镜病灶检出率可达83%~100%[4]相符。因此,对于急性小肠出血经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者,或经内科保守治疗出血不止,应积极手术,必要时行术中内镜以明确出血原因[5],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及外科手术时过度治疗[6]。

      我们的经验是,术中内镜检查内镜医师与手术医师要密切合作,胃镜从肠管切口进镜,手术医师负责将肠袢套进镜身,内镜医师仔细观察,尽可能一次性找到出血灶。手术医师通过胃镜透光观察肠壁,内镜医师通过显示屏观察小肠黏膜。在套进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小肠黏膜损伤及穿孔。在出血灶寻找方面,要注意对整个肠袢的全面仔细检查,如发现出血分界线时,应反复冲洗,细心观察,出血灶可能就在附近;在找到一处出血灶时,因有可能存在一个以上出血灶,不能就此终止检查,应对全小肠进行检查;部分血管造影检查已大致明确出血部位,可选择术中经口或经肛门进镜,在手术医师的协作下,越过十二指肠或回盲部,观察、寻找出血灶,可避免人为检查性小肠切口。

      【参考文献】

      [1]初兆毅, 王庭刚, 李忠民.急性小肠出血37例诊治体会[J].基础医学论坛,2005, 9(1): 17-18.

      [2]陈 淳,王景枝.34例急性小肠出血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6,33(21):60-61.

      [3]智发朝.小肠出血的内镜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 168-171.

      [4]王崇文.小肠出血[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2):63-64.

      [5]Heil U,Jung M.The patient with recidivent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7,21(3):393-407.

      [6]席时富,陈 刚,孙喜太,等.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定点切除[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991-993.

    ↑上一篇:关注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前沿信息
    ↓下一篇:善宁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24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