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胃食管反流与小气道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1-11-17  浏览次数:525次

      作者:程良超,彭清臻  作者单位:1 432111 湖北孝感,孝感市第四人民医院;2 432100 湖北孝感,孝感市中心医院三内科

      【摘要】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小气道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后的小气道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32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未经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前组(A组),另选取28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B组),然后将治疗1个月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治疗后组(C组),对上述3组进行小气道检查。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治疗前组(A组)中有19例患者有小气道功能检测(59.3%),13例小气道功能检测正常(40.7%);对照组(B组)中小气道功能异常为4例(14.3%),小气道功能检测正常为24例(85.7%);治疗1个月后组(C组)小气道功能检测异常7例(21.9%),25例小气道功能检测正常(78.1%)。结论 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小气道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者,治疗后的小气道功能明显好转,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表明胃食管反流病对小气道功能有明显影响,并且通过抗胃食管反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小气管功能。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24h pH监测,小气道功能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GERD的定义为异常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并损伤食管黏膜。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所导致的呼吸道并发症也早已为人所共识,包括咽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肺间质性纤维化,其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本试验对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小气道功能检测和正常者小气道功能的比较,并观察治疗后对小气道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具有反酸、烧心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内镜检查和24h食管下端pH监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患者32例作为治疗前组(A组),其中男18例,年龄30~72岁,平均50±16.5岁;女14例,年龄23~67岁,平均48±14.5岁。另选取无反流症状并经24h食管下端pH监测正常者28例作为对照组(B组),其中男16例,年龄28~70岁,平均52±18.5岁;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16.7岁。所有患者均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选择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前3天停服一切影响胃pH值、胃肠道动力及气道阻力的药物于静息状态检测肺功能(采用美国Rozin Electronics肺功能仪),记录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25%肺容积呼气流量(V25%),50%肺容积呼气流量(V50%)。各项指标均取实测值与预计值之百分比,将MMEF、V25%、V50%、低于预计值80%作为小气道功能异常。然后对A组患者进行治疗1个月作为治疗后组(C组),治疗药物包括促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等,对C组患者进行pH监测(采用瑞典Medtronic Asia公司生产DIGITRAPPER MKIII pH监测仪)和检测肺功能(包括MMEF、V25%、V50%)。

      1.3 结果分析 将上述3组所得结果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组(A组)中有19例患者有小气道功能检测(59.3%),13例小气道功能检测正常(40.7%);对照组(B组)中小气道功能异常为4例(14.3%),小气道功能检测正常为24例(85.7%);治疗1个月后组(C组)的24h pH监测提示酸反流明显好转,小气道功能检测异常7例(21.9%),25例小气道功能检测正常(78.1%)。

      3 讨论

      长期以来,GERD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已经引起了消化科和呼吸科医师的共同关注,并且已经有人将其引入临床实践及治疗当中。在本试验中,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的小气道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同时治疗后小气道功能明显改善,表明胃食管反流对小气道功能有明显影响。但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却存在相当的争议。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假说,即少量吸入假说[2]和神经反射假说[3],近年来在后者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气道高反应学说,其中神经反射假说和气道高反应学说都涉及到迷走神经反射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虽然反流物的吸入确实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和疾病,但在部分患者并不是主要原因,在这些患者中,尤其是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和小气道阻力似乎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3]。研究表明,食管下端存在酸敏感性化学感受体,当食管酸暴露时间延长时,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其结果可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所致的支气管哮喘,也可以影响到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小气道,引起小气道阻力增加,此时可无特殊表现,但对内源性刺激的反应性增加,容易诱发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

      【参考文献】

      1 Pattersoon PE,Harding SM.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orders and asthma.Curr Opin Pulm Med,1999,(1):63-67.

      2 Riccinrdolo FL.Mechanisms of citric acid-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Am J Med,2001,111 suppl 8A:18-24.

      3 Mansfield LE,Stein MR.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asthma:a possible reflex mechanism.Ann Allergy,1979,41(4):224-226.

    ↑上一篇:浅析慢传输型便秘的诊疗
    ↓下一篇:脂易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