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胃镜下套扎治疗胃间质瘤56例

    发表时间:2011-12-22  浏览次数:514次

      作者:尧登华,李政文,吕黄勇,侯文锋,熊瑛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59医院消化内科,云南 开远 661600

      【关键词】 胃间质瘤,胃镜,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多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是胃(52%),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和食管,尤其好发生于胃底体交界处、胃底、胃体前壁、胃窦前壁、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移行处、升部与空肠移行处等[1]。我院自2005年3月以来共发现102例胃间质瘤,并对其中的56例进行了胃镜下的套扎器套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2例中男性53例,女性49例,年龄20~70岁,平均44.5岁,17例位于胃窦部,20例位于胃底部,46例位于胃底体交界处,19例位于胃体部,其中46例因瘤体直径>1.2cm或病理检查为恶性而未行套扎治疗,56例瘤体直径<1.2cm的位于固有肌层的良性胃间质瘤则行套扎器套扎治疗。

      1.2 器械准备

      PENTAX EG2940型电子胃镜,EG3630U型内镜超声(探头频率5~10MHz)及HITACHI EUB5500型超声诊断仪,天津天医医用生物材料研究有限公司生产的内窥镜用结扎器及橡皮圈。

      1.3 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普通胃镜检查时发现为胃粘膜下病变,然后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发现肿瘤来自于固有肌层,同时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爱国主义取细胞学活检或深挖活检,并进行免疫标记物(CD117和CD34)检查。对病理诊断为良性的胃间质瘤,如瘤体直径<1.2cm则行普通胃镜下的套扎器套扎治疗,将连同肿瘤在内的全层胃壁吸入透明帽,然后释放橡皮圈完成套扎。术后复查内镜超声确认肿瘤是否套扎完全。

      1.4 结果

      102例患者中,46例因瘤体直径>1.2cm或病理检查为恶性而行手术治疗,56例瘤体直径<1.2cm的位于固有肌层的良性胃间质瘤则行橡皮圈套扎治疗,55例患者均一次性套扎成功,套扎后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脱落(橡皮圈套一般在术后5~7天内脱落),然后局部形成溃疡,服用质子泵抑制剂1个月左右后溃疡愈合。1例患者术后复查内镜超声发现套扎不完全而再次行套扎治疗后成功。56例患者中没有1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 讨 论

      胃肠间质瘤指光镜下无法区分组织学类型的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既往多与平滑肌瘤(肉瘤)、神经鞘瘤等相混淆。但随着间叶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应用,发现其与Cajal细胞(胃肠道运动的起搏细胞)有很多相似处,Cajal细胞是消化道唯一表达Ckit和CD34的细胞,而GIST也表达上述表型[2],提示GIST起源于向Cajal细胞分化的干细胞。在内镜超声(EUS)下GIST大多数起源于固有肌层,少数起源于粘膜肌层,极少数志源于粘膜下层、浆膜层及其网膜[3]。

      GIST确诊的金标准的是免疫组化,表达CD117阳性者达95%以上,经过免疫组化发现,胃内固有肌层肿瘤,尤其是胃底全交界和的固有肌肿瘤,绝大多数是GIST,而真正的平滑肌瘤却极为罕见。确诊时GIST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GIST目前的首选治疗是手术治疗。良性的GIST,可以采用终生的、系统的观察随访,也可以采取内镜下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4]。但由于外科手术本身有创伤大、手术费用高、病人住院周期长及病人术后生活质量降低等缺点。因此,对于良性胃间质瘤病人最好采用胃镜下的介入治疗。目前,最常见的胃镜下的介入治疗方法为胃镜下的高频电凝切治疗,但由于间质瘤的瘤体位置深,位于胃固有肌层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太过保守则瘤体不易完全切除,造成病灶残留复发,而如强调瘤体切除的完全性则极易造成胃的穿孔。因此,我们对于瘤体直径<1.2cm的良性胃间质瘤病人采用了胃镜下套扎器栗扎治疗的办法,通过强力吸引套扎将连同肿瘤在内的全层消化道壁吸入透明帽,释放橡皮圈套扎。这样被套扎组织缺血、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同时套扎环外侧的浆膜或外膜组织由于局部炎症发生粘连,由于橡皮圈脱落的过程比较缓曙,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消化道急性穿孔的危险[5]。从我们治疗的56例病人来看,所有病人瘤体均完全套扎治疗成功,仅有1例患者进行了第二次的套扎治疗,治疗中没有1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总之,该治疗方法不仅经济、有效,而且完全,同时不改变胃的正常生理结构,不会降低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Nigri GR,Dente M,Valabrega S,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anal canal:an unusual presentation[J].World J Surg Oncol 2007 Vol5 20 doi:10.1186/1477-7819-5-20.

      [2]Miettinen M,SarlomoRikala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nn Chir Gynaecol,1998,87(4):278~281

      [3]金震东,李兆申主编.消化超声内镜学[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63.

      [4]孙思予主编.电子胃镜超声诊断及介入技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3~179

      [5]孙思予,王占辉,夏玉亭等.内镜下圈套结扎在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2):88~90

    ↑上一篇: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研究
    ↓下一篇:936例无痛肠镜检查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