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710次

    [摘要]目的: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探讨。方法:行胃癌手术的5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观察组28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与对照组28例(术后禁食,给予常规补液与胃肠减压),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饮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生化指标等项目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饮食时间均比对照组早(P<005)。两组的生化指标例如Na+、Ca2+、K+、ALB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肠功能;疗效

    肠内营养是指采用营养支持的方式经由肠胃道而给予营养素。早期的肠内营养不仅可使肠道内的细胞结构及其完整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与维持,有利于维持肠道的机械屏障,使营养物质可通过门静脉系统而吸收营养至肝脏,促进蛋白质合成与代谢[1]。传统的观念认为,患者在经过胃癌手术后,肠胃早期吸收营养的耐受性较差,肠内营养的给予应在肠胃功能正常恢复后。本文通过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禁食以及肠胃减压、补液,早期给予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探讨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由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行胃癌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56例患者。56例患者中共有男35例,女21例,年龄30~75岁,平均(5036±269)岁,对患者进行分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8例患者,两组患者手术前均未给予营养支持,组间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胃癌手术后12 h内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予浓度为10%的葡萄糖以及浓度为5%的葡萄糖盐水,以补充患者的生理需求。肠内营养给予方式:通过手术中置入的空肠造瘘口或是鼻胃管进行营养液滴注。肠内营养配制[2]:采用300~500 ml温开水加126 g百普素,首次滴注速度控制在40~80 ml/h以内,第2天可将速度调整至500~1 000 ml/h,第3天调整至1 000~1 500 ml/h,根据时间推移,将滴注速度逐渐加至2 000 ml/h,连续滴注3~5 d,若患者在滴注期间,肠功能恢复良好可将肠内营养的给予方式改为口服,给予营养期间全程监护患者的病情。

    1.2.2 对照组:胃癌手术后常规禁止患者进食,并给予患者补液,进行肠胃减压。待患者肠功能正常恢复后,可给予患者进食流食,结合患者的适应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少量多餐。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如Na+、Ca2+、K+、ALB等指标)以及饮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行观察,同时要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其他并发症。通常胃癌患者手术后的进食时间为肛门排气之后的3~4 d,而排便时间是进食后的4~5 d。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饮食时间均比对照组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的生化指标例如Na+、Ca2+、K+、ALB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情况(x±s,h)

    组别例数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观察组284136±3894379±3734938±188对照组285331±6765624±2815666±725P值<005<005<005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5~7 d各项生化指标平均测定值情况比较(x±s)

    组别例数Na+

    (mmoL/L)Ca2+

    (mmoL/L)K+

    (mmoL/L)ALB

    (g/L)观察组28140±11221±065468±076371±142对照组28141±12198±093393±031351±091P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胃癌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因消化道受到损伤,身体常伴有程度不一的营养不良以及水电解质紊乱,传统的观念认为,患者在胃癌手术后,应在肠胃功能恢复后再给予肠内营养,然而术后的常规禁食以及肠胃减压易于导致体内缺乏营养以及电解质不断流失。实际上经过胃癌手术后,小肠依然具备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均是由小肠进行消化以及吸收。同时也有相关的医学研究表示[3],腹部外科手术结束后,几小时内便有肠蠕动反应,肠道麻痹的现象仅仅存在在胃部以及空肠中,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应及时给与患者营养支持。但术后早期患者的身体仍在应激状态中,胃肠道蠕动的能力较差,患者通常难以忍受完全的肠内营养,易导致腹部不良反应,例如腹胀、腹泻以及腹痛,因此,在给予患者滴注肠内营养时要仔细留意患者的情况,严格控制营养液的滴注速度以及温度,并认真进行空肠管护理。

    综上所述,早期的肠内营养和有效激活肠道的内分泌系统,增加消化道血流总量,利于患者胃癌手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快速补充体内的蛋白质。此外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时严密监护患者的情况可有效降低引发并发症以及腹部不良反应的几率,促进胃癌患者的康复。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时间,从而减少患者的留院时间,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 参考文献

    [1]王兴国,杨中民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35):6478

    [2]高峰,李念梅46例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0,30(4):9

    [3]叶仙珍42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8):78

    ↑上一篇: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
    ↓下一篇: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