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Rh抗体致肿瘤患者输血反应1例

    发表时间:2010-04-28  浏览次数:575次

      作者:汪海宁,朱淮莲,戴宇东

      【关键词】 肿瘤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73岁。肠道间质肉瘤4年余,间断黑便,乏力、纳差1个月余。2000年因消化道出血而输血,过程中出现溶血反应,查血型“B”,Rh表型为“CCDee”,血清中检出抗E抗体。2002年6月行切脾及盆腔肿块减瘤术,术中输E抗原阴性洗涤红细胞10 u。无不良反应。

      查体:T 36.8 ℃,P 78次/min,R 19次/min,BP 100/60 mmHg,重度贫血貌,颈部可触及淋巴结,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均可闻及湿音。腹软,右下腹可触及10 cm×10 cm包块,活动度差,质硬,移动性浊音阴性。诊断:脾脏恶性淋巴瘤继发溶血性贫血,肠道间质肉瘤,肺部感染。于2005年1月6日收治入院。

      1月10日输E抗原阴性洗涤红细胞2 u(其时HB 44 g/L),14日输E抗原阴性洗涤红细胞2 u,至此无不良反应。于16日起出现低热、黑便、尿色深,即行Coombs试验和血清胆红素检测,结果见表1,并在血清中检出抗c抗体。输血后溶血诊断明确,予以大剂量丙球静滴封闭抗体,地塞米松控制溶血,并碱化血液、护肝保肾。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加维生素、叶酸、铁剂等口服改善贫血,白蛋白支持治疗,溶贫逐渐缓解,之后未输血,Hb渐升至65 g/L。表1 Coombs试验和血清胆红素检测结果

      2 讨论

      Rh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系统。Rh抗体主要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产生,与Rh抗原的分布频率、抗原性强弱、受免疫刺激的次数、机体本身的免疫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就E抗原和c抗原而言,两者分布频率均为1/4左右,但E抗原免疫原性要强于c抗原[1],抗E抗体出现频率高于抗c抗体[2]。

      回顾本例输血史可看出,6年前该病人发生输血反应时,血清中检出抗E抗体而未检出抗c抗体。2002年6月减瘤术中输洗涤红细胞10 u未发生反应,其时仅对供者血液E抗原进行筛除而未根据Rh表型筛除c抗原,有无输入c抗原阳性血液已不可靠。从前后输血史推测,患者可能在2002年6月输血过程中被c抗原致敏,因效价太低未导致溶血。2005年1月输血仍按前方案执行,在输入4 u洗涤红细胞2天后出现溶血体征,患者血清中检出抗c抗体,追溯供血者血样检出c抗原阳性,由此确认是输入的c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回忆反应,IgG抗c抗体迅速增加,破坏输入的不配合的红细胞,产生继发性的迟发性溶血反应。此外有文献指出,抗E、抗c同时存在时抗c常因抗E遮蔽而不易检出[1],因此亦不能排除患者2000年首次输血既产生抗E、抗c混合抗体之可能性。

      就该病例得到的启示是:对有输血反应史及一些需长期反复输血的病人,在输血时应根据患者Rh表型提供相应表型抗原阴性的血液,才能保证输血安全。然而若病人产生的是自身抗体而非同种抗体或是两者都有,则应将Rh表型和自身抗体结合起来考虑,以提供合适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5-66.

      2 大久保康人.血型与输血检查.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

      作者单位: 1 210003 江苏南京,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

      2 210033 江苏南京,南京东瑞医院

    ↑上一篇:高原临床与血尿酸的关系
    ↓下一篇:僵蚕抗凝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应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