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策略

    发表时间:2010-07-23  浏览次数:589次

      作者:虞荣喜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1 诊断

      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骨髓衰竭综合征)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或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简称PNH),范可尼贫血(Fanconi贫血,简称F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和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及原发性意义未明的血细胞减少症。

      当前已明确认识到再障是一种以骨髓造血组织为靶器官,T细胞免疫功能亢进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再障既要有形态学上骨髓衰竭的证据,又要有T细胞免疫功能亢进的证据。

      FA系先天性骨髓衰竭,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组织减少伴多发性先天畸形,约3/4有家族史,智力低下,精神不佳,软弱无力,皮肤棕色色素沉着。3/4有骨骼畸形,以拇指缺如或畸形,其次为桡骨缺如或畸形,头颅小,男性生殖器发育不全等。大多数发病年龄在10岁之前,个别也有30~40岁发病。特征性检查染色体断裂法排除,使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或真皮成纤维细胞暴露于双溴乙啶或丝裂霉素(MMC)检测排除。

      MDS由骨髓细胞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遗传学来诊断和排除。

      PNH,该病主要异常是骨髓细胞糖基磷酸化肌醇(GPI)相关膜蛋白的缺乏,可通过Ham试验(简称酸化血清试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红细胞和白细胞CD55,CD59排除。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发病前多伴有诱因(感染、射线、药物、毒物等)引起,且在较短时间内(6周)病情恢复正常。多伴是回顾性诊断,但发病时立即行患者骨髓干/祖细胞培养可预见之。

      原发性意义未明的血细胞减少症,是Muffti在2006年提出一种新概念,基本定义:病程>6个月,且无法诊断为任何一种已知的血细胞减少症的血细胞减少。

      再障病情的严重性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MN)有关。非重型再障(NSAA)PMN >0.5×109/L,重型再障(SAA)PMN 0.2~0.5×109/L,极重型再障(VSAA ) PMN<0.2×109/L。

      2 治疗策略

      2.1 支持治疗 SAA最好居住在无菌环境(无菌层流室或无菌层流罩)。当再障患者Hb<50g/L,且贫血症状明显,适当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如血小板减少<1.0×109/L,且有明显出血症状和体征,给予输注血小板10U,应用止血药物,纠正出血。再障患者易患感冒,但不宜用含影响造血系统的解热药及其制剂。遇有感染情况,应根据感染部位及性质,及早使用适宜抗生素治疗。有条件者可使用胸腺肽、小剂量丙球,当遇上VSAA可输献血员的白细胞等手段,提高患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杀灭体内病毒及微生物,控制感染。

      2.2 免疫抑制剂治疗 (1)马和兔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猪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目前使用马ATG加环孢菌素A(CSA),兔ATG加CSA,猪ALG加CSA,均可作为治疗重型再障的一线用药。在20世纪70年代Mathe首次应用ATG治疗再障,现已成为再障主要免疫抑制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或破坏T淋巴细胞。法国马ATG剂量是10~15mg/(kg·d), 法国兔ATG 3~5mg/(kg·d), ALG 25~35 mg/(kg·d),疗程均为5d。三种ATG任选一种对治疗再障的疗效几乎相近。 使用ATG前应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使用。并且要求血小板计数维持在>30×109/L,应在无菌环境病房。使用ATG前及使用同时均应使用皮质激素。用药1周后可能出现血清病反应,如发热、皮疹或同时有关节酸痛,甚至出现胸闷气急,喉头水肿等,均使用皮质激素处理。(2)环孢菌素A:因ATG/ ALG大多不单独使用,均与CSA,雄激素,造血刺激因子联用。在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开始应用一种免疫抑制剂,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T辅助细胞中的Th1亚群(也抑制Th2亚群)故也可用于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CSA能减少IL-2产生,阻断T抑制细胞的激活。CSA有针剂、口服液、胶囊3种剂型。再障患者主要用后2种,常规剂量3~5mg/(kg·d),该药的血浓度应维持在200ng /ml,小剂量维持2~4年不等。表1 免疫抑制剂(ATG加环孢菌素A)治疗重型再障

      2.3 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HDIVIG) 针对肝炎相关性再障或伴肝肾功能损害的再障,合并感染者,而且血小板计数<10×109/L,或输注血小板无效者。均可应用HDIVIG,其作用机制是封闭巨噬细胞膜上FC受体,抑制自身抗体产生,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等。用法:静脉输注,400mg/(kg·d)。疗程5d或1000mg/(kg·d),疗程2d,1次/d,每个月1个疗程,共用3个月。该药有过敏反应,传播疾病等。

      2.4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再障的治疗 单用疗效有限。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无刺激多能干细胞的作用,但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功能,特别是对再障患者有明显出血者。该药对粘膜毛细血管出血有止血效果。联用CSA、雄性激素对再障是有一定疗效,使用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

      2.5 雄性激素 男性激素有刺激红细胞生成作用,或促进骨髓中多能干细胞有丝分裂,促进造血。制剂有丙酸睾丸酮100mg, 肌注,1次/2d;十一酸睾丸素针0.5,肌注,1次/15d;安雄胶囊 80mg,2~3次/d;康力龙 2mg,2~3次/d。上述男性激素可任选一种。

      2.6 造血生长因子 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d)联合ATG、CSA作为一线治疗,用G-CSF的优势在于可更快恢复中性粒细胞,如使用3个月无血细胞数升高者,再障的治疗失败率为79%,死亡风险84%,因此使用G-CSF可预测再障的治疗效果。反之,可早期被确诊并接受骨髓移植。再障患者也可选用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剂量同G-CSF。

      2.7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同的同胞供者的异基因骨髓移植 相合同胞的骨髓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了绝大多数的患者。如表2所示,最近一组研究在IBMTR显示,5年生存率为77%。儿童,在进行移植和那些仅接受很少次数输血的患者,约有80%~90%生存率。表2 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再障

      有一组81例SAA,以环磷酰酶(CTX)+ATG的预处理方案,持久的移植物成功率达96%。CTX + 氟达拉宾(Flu)联合与不联合ATG方案,已经取得了移植高成功率和生存率。即使患者移植前需要经常输血而且对免疫抑制耐药者,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同样有效。IBMTR对于老年患者移植物抗主病(GVHD)仍然是严重问题。即使常规应用CSA预防,严重GVHD的发病率是儿童的2倍。(<20岁,15%~20%,>20岁,40%~50%),在西雅图cGVHD在移植后存活2年以上的的患者中发病率为41%。

      在美国圣路易斯医院,从1978年1月至2001年12月,133例SAA接受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方案 CY+TAI 100例 (胸腹照射)     CY+ATG 33例, 随访13.6年,10年生存率64% ,其中4种因素与生存率有关:老年患者,胸腹照射者。移植前使用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伴有Ⅱ~Ⅳ GVHD者。其中胸腹照射者是唯一引起急性GVHD者。年龄大者及移植前使用CSA免疫抑制者,累计15年。获得肿瘤病者占10.9%。认为有使用CY+ATG对SAA有90%达到治愈效果。

      (2)相合的无关供者移植 因为在国外HLA相合同胞供者,在所有病例中仅有20%~30%。在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供者极少。表3中IBMTR 2006年对318例,其中非血缘相合供者181例及非血缘不相合供者86例,血缘部分相合供者51例。骨髓移植相合的无关供者排异率15%,Ⅱ~Ⅳ级GVHD发生率48%,5年生存率为39%,即使是受者主要是年轻人,病死率也为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的2倍。表3 无关供者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

      日本作者研究了154例SAA进行无关供者移植,11%排斥,20%经历了急性GVHD,并30%为cGVHD有64%存活。存活率不利因素有:年龄>20岁,未行ATG治疗,从诊断到移植,间隔时间>3年。欧洲骨髓移植登记组在研究方案预处理与日本很相似,Flu+CY+ATG和低剂量FBI(2GY)。

      (3)其他的干细胞来源 脐血移植可更好的耐受HLA不相合,在理论上讲应广泛的利用,有关把脐血移植应用于骨髓衰竭的资料很少,单个脐血干细胞量少,因此所有受者均为儿童。有报道,19例受者中成功植入少于一半,几乎所有患者死于移植相关原因或由于自体重建或2次移植而存活。表明不成熟,需要继续努力。

      (4)再障患者家庭成员对患者来说,大部分可获得干细胞来源,但单倍体相合移植成活率低。近期有3例患儿接受半相合移植,1例排斥,2例有混合的嵌合状态,需进一步免疫治疗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2007年美国血液病年会上选文,脐带血将是老年患者获得干细胞一个可行的来源。

      3 小结

      面对重型再障的患者,要遵守循证医学规范化和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这是患者和医生的期望。但对某个重型再障患者的个体应依据患者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医保享受与否、发病年限、疾病的严重程度、曾用何药物治疗、疗效如何?是否有HLA相合的同胞供髓者或HLA相合非血亲骨髓供者等,来制定治疗方案,以求疗效好、副作用轻的综合治疗方案。尽管2003年英国血液病学提出重型再障治疗指南,重型再障患者<40岁,首先考虑做BMT,这可能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上一篇:Survivin、COX-2、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浅谈乌鲁木齐地区RHD阴性献血者招募策略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