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肿瘤患者诊疗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与医疗安全管理

    发表时间:2011-06-22  浏览次数:475次

      作者:郑新省,王谦 (陕西省肿瘤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关键词】 血液血液;传染性指标;医院感染;医疗安全

      [摘 要]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诊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医疗安全的重要性。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抗HCV抗体及梅毒抗体。结果:除抗HIV抗体外,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宣传教育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把医院病人所有的排泄物都应作为有传染性对待,因为肿瘤病人长期的放、化疗,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免疫力严重下降,容易感染,阻断医源性传播,把诊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视作医疗常规严格遵守,是预防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加强医疗安全的重要工作。

      医院对献血者血液的质量严格把关,但对受血者同样严格检验的意识并不强,而一些受血者对自己本身所患疾病或是否携带某种传染病并不知晓。这样,在患者发生传染性疾病后往往归咎医院,医院有口难辩。因此了解患者输血治疗前、创伤性检查前血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情况,将对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减少医疗卫生纠纷、控制院内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医疗安全,对住院患者输血、治疗和创伤性检查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医疗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住院患者均为首次抽血标本,抗HCV检测4 925例,梅毒和抗HIV抗体检测2 020例,HBV标志物检测2 112例。HBV对照:来院健康体检者579例。

      1.2 试剂

      HBV、HCV标志物为厦门新创,HIV、TP为北京金豪。

      1.3 方法

      采用ELISA方法,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抗HCV检测的肿瘤患者4 925例,阳性128例,男77例,女51例,阳性率2.60%。梅毒抗体检测的肿瘤患者2 020例,阳性为40例,男13例,女27例,阳性率1.98%。抗HIV检测2 020例,未检测出阳性。HBV血清标志物检测(2对半)2 112例,阳性率38.9%(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诊断标准)。并有HBV、HCV重叠感染6例,HBV、梅毒重叠感染2例。对照组HBV感染率16.9%,抗HCV阳性率0.5%。其他均未检出。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梅毒有许多重要的共性,有着相似的传播方式、特定的潜伏期和交叉感染人群。据文献报道,美国的医务工作人员,肝炎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4倍,而我国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护人员的SARS感染率是一般居民的38倍[1],医护人员作为一线临床工作人员,暴露危险度很高。诊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减少医疗纠纷,同时还可以为患者治疗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医院及血液中心均有保护意义。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被污染的血液物品,给自身带来威胁,还会造成医院感染。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中、后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医疗损伤而造成参术者感染,控制医院感染。对被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分类管理、严格消毒,控制交叉传染和传播,使医院感染控制有的放矢。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在科学合理用血上进行控制,减少血源性医院感染的发生。对血液HBV标志物阴性及抗HBV阳性的病人,也不能高枕无忧,因为这一部分人的HBVDNA仍有20%~57%的阳性[2],说明体内病毒未被清除,有时为窗口期或病毒变异造成免疫逃逸,形成HBV慢性感染,不可掉以轻心。虽然这次未检出抗HIV阳性,但是自1995年至今我国已进入HIV感染的广泛流行期,全国报告HIV感染人数迅速上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应加大预防。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本次调查阳性的病种以妇科肿瘤为主23/40,其次为腹部肿瘤9/40,胸部肿瘤8/40。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81岁,多为40岁~60岁之间,平均年龄53岁。针对住院肿瘤病人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的现状,严重威胁着肿瘤病人的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肿瘤专科医院以恶性肿瘤为医疗主体,资料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34.54%[3],明显高于一般患者的医院感染率9.7%[4]。而医院感染的死亡率24.7%显著高于无医院感染的死亡率2.7%[5]。日趋严重的医院感染,威胁着医院的医疗安全,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4 防范措施

      4.1 普及医疗安全知识

      彻底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普及医疗安全知识要覆盖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和住院患者。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班,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患者住进医院首先进行宣传教育,或发放一些相关的传单、小册子,人手一册,传授一些主要的防护措施,以一个健康的心理,面对疾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抵抗力,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4.2 诊疗器具的消毒与灭菌

      根据住院病人诊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安排病房,诊疗和手术器械也应区别使用,分别消毒或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4.3 洗手

      看似简单,许多医务工作者却难以做到,已知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约占30%[6],一项医疗方案的实施,能否达到治疗目的与医务人员的双手是否符合卫生学标准密切相关。医务人员应按规定着装,戴帽子和口罩,检验人员应戴手套工作,增加洗手频率,在检查、治疗病人前后均应认真科学洗手,防止细菌移位而交叉感染。

      4.4 时刻警惕艾滋病

      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7]。虽然,我院现在还未检出抗HIV阳性患者,但是,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100万,且年感染率居高不下。实验室受检测试剂灵敏度的影响和窗口期的限制,医务人员接触HIV感染者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应把接触病人的所有体液均视为有传染性,把艾滋病检测纳入临床常规检测范围,将入院每位患者在检查、治疗前做抗HIV检测,防患于未然。

      4.5 加强医院内废弃物的处理

      工作中的各类医疗用品废弃物按要求送到指定地点由专人负责焚烧处理,无条件焚烧时,应经灭菌或消毒处理后再抛弃。医务人员必需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和污染物,都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观念,加强自身防护。在对各类患者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在标本的采集、传递、保存等各个环节中,尤其是外伤、手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处理废弃物时严防刺伤,否则要及时处置。

      4.6 增强环保意识

      医院是个小社会、小环境,同样要有一个文明、卫生、和谐的就医环境,医院的位置、建筑和设施,应公园化,污物的处理、排放均应科学标准化,周围无噪声污染,病房布局科学合理,空气洁净,无异味,处处体现温馨和舒适,使病人倍感安全,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4.7 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与病人交谈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促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有利于医疗安全。医院安全的基础是高标准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提供快速准确的检验信息,有利于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1]唐泓源,左月燃,张昕,等.心理干预对SARS病区护理人员焦虑状态影响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3,(4):2931.

      [2]谢晨,肖萍.乙型肝炎病毒前区1 896点突变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杂志,2000,16(3):148.

      [3]张可杰.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2001,11(5):352.

      [4]郑明新,高续文.医院感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

      [5]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15317.

      [6]邢红霞.医务人员手卫生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

      [7]张延霞,陆龙,袁康,等.HIV感染患者的分析及预防措施[J].1999,9(1):4647.

    ↑上一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与气道高反应性关系分析
    ↓下一篇: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