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1105例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25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吴章菊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了解单用硫酸镁葡萄肉汤血液增菌培养方法能否及时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方法:使用上述培养方法对某些住院部疑为败血症病人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1105份血液标本中77份分离出细菌,检出率为7%。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细菌自身变异,此方法已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细菌的感染情况,需在做此方法培养的同时,加做厌氧培养,L型细菌增菌培养。使用微生物分析仪快速培养、鉴定。

      【关键词】 血液,细菌,培养方法

      败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因此,做好血液细菌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某些医院仍是采用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进行血液增菌培养,此种方法的培养结果如何?我们自2005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我院住院患者疑似败血症病人的血液进行培养,现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标本来源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5月住院部疑为败血症病人的血液。培养基: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基。

      1.2 方法。一是采集病人血液5ml注入血液增菌培养基50ml中,置于5%CO2孵箱35℃培养,每天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培养基有细菌生长,及时转种血平板,培养24小时35℃,然后进行细菌鉴定。二是细菌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

      2.结果

      2.1 1105份血液培养结果。1105份标本中有77份标本检出细菌,检出率约为7%,其病原菌构成比表1。 表1 77株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2 1105份标本在各年龄段中的细菌检出率,结果见表2。表2 1105份血液培养结果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

      3.讨论

      3.1 从表中可以看出,此培养基适合于对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而且细菌生长速度慢,病原菌检出率低,不能及时给临床提供培养结果。人们针对这个问题生产了一种快速双相型血培养基[1],此种培养基既减少了操作繁琐引起的污染,有适宜某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生长,同时还能缩短培养时间。

      3.2 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菌检出率仅7%。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滥用。以及外界环境的改变造成细菌自身变异,此种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临床需要。国内的一些临床医学杂志刊登了提高细菌检出率的方法。首先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反复多次多部位的抽血,在做上述培养的同时作厌氧培养[2]和L型细胞培养[3],必要时作骨髓培养。使用微生物分析仪快速培养、鉴定,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

      3.3 表2显示,1岁以内的新生儿和 婴儿感染率最高,这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新生儿Hageam因子XⅡ、补体C3、C5gM趋势因子,特别是吞噬功能不足造成对细菌易感性的增加有关[4],败血症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表明,仅用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培养基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还需做厌氧菌培养,L型细菌增菌培养,使用微生物分析仪快速培养、鉴定,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淑芳. 一种快速血培养瓶的研制[J].当代医师,1997.10.49[1].

      [2] 董庆元. 败血症患儿厌养血培养639列[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1.40—42[2].

      [3] 王建华. L型细菌与感染性疾病[J].医学综合,1998,1,29—32[3].

      [4] 褚先秋 .新生儿败血症和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8,39—40.

    ↑上一篇:9例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下一篇: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急性中毒患者炎症因子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