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20  浏览次数:686次

      作者:陆时运,赵晓红,周仲昊,王智  作者单位: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1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巨和粒)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以来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 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 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PLT)下降程度、PLT≤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加用rhIL11治疗能够明显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减少严重出血症状的发生及血小板悬液的输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rhIL11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rhIL11是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巨和粒)是一种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我院血液科自200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为观察rhIL11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007年1月1日—2009年6月30日选择性治疗各类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0 例,并与同期化疗的基本条件相符的恶性血液病35 例相对照,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以来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 例,常规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理分期、分型、常规治疗情况、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的常规治疗均按恶性血液病的各自特征选择相应的化疗方案治疗[1]。

      治疗组30 例,其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1~68 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9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 例,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HL)8 例,多发性骨髓瘤(MM)5 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CMLBP)2 例。对照组35 例,其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23~72 岁,ANLL 10 例,ALL 4 例,NHL 8 例,MM 8 例,MDS 3 例,CMLBP 2 例。

      所有入选病例均为确诊的恶性血液病,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其中ANLL,ALL,CMLBP为经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后巩固化疗的病例,且所有观察病例化疗前外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4.0×109/L,血红蛋白(Hb)≥90 g/L,血小板(PLT)≥80×109/L,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化疗结束后24 h皮下注射rhIL11 50 μg•kg-1•d-1,连续使用7~14 d,至PLT≥100×109/L停用;隔日复查血常规,每周1次常规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凝血机制;PLT≤10×109/L,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同时予以常规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化疗结束后除不用rhIL11外,其余处理措施同治疗组。两组常规化疗后均观察治疗2周,比较PLT下降程度、PLT≤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PLT输注次数。不良反应按WHO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安全性表现

      治疗组3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rhIL11使用时间5~14 d,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使用rhIL11的病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5 例,骨痛、肌痛2 例,发热2 例,感心悸(房颤)1 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5 例肝肾功能指标化疗后有轻度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化疗药物相关,未予特殊处理。

      2.2 PLT情况比较

      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1周及2周时,PLT恢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PLT恢复比较

      2.3 PLT输注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化疗结束后2周内未见有严重出血情况,出血表现多数以皮肤瘀点、瘀斑为主,无龈血及口腔黏膜血疱,无血尿及便血,5 例患者因血小板<10×109/L而各输注PLT悬液10 U 1次,2 例输注PLT悬液10 U 2次。对照组患者化疗结束后,除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外,3 例出现口腔血疱,1 例血尿,均经治疗后改善、消失,10 例输注PLT悬液10 U 1次,5 例输注悬液10 U 2次,2 例因出血明显,PLT持续<10×109/L而输注3次。

      2.4 PLT≥100×109/L病例数比较

      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第7天及第14天,PLT恢复正常(≥100×109/L)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表2 PLT恢复正常(≥100×109/L)例数比较

      3 讨 论

      化疗是目前治疗各类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手段,细胞毒药物化疗后导致继发性PLT减少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而死亡,成为影响临床疗效、妨碍化疗顺利进行、降低化疗强度的因素之一。以往多采用输注血小板悬液的方法来改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后果,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又会增加输血反应及各类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机会,反复的PLT输注又导致抗体的产生,致血小板无效输注[2]。因此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已成为临床医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

      rhIL11是一种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加体内血小板生成,从而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而并不引起血小板功能的改变。体外研究表明,白介素11可作用于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各系定向造血干细胞以及幼稚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尤其是巨核细胞系,可促进早期巨核细胞成熟[3]。另有研究表明,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1可明显促进人骨髓CFUMeg细胞的集落数,使PLT明显增加[4]。白介素11自1997年由美国FDA批准上市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PLT减少的首选药物[5],在国内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我院血液科自2007年开始用于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辅助治疗,通过观察30 例患者的临床使用,并与同期相应常规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比较发现,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加用rhIL11治疗能够明显缩短PLT减少持续时间,减少严重出血症状的发生及PLT悬液的输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rhIL11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大多数患者均可耐受,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以认为rhIL11是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PLT减少的有效药物,有助于恶性血液病化疗的顺利完成,增加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可减少PLT悬液的输注,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3072 338;2 4022 490.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103165;217232.

      [3]Goldman S.Preclinical biology of interleukin 11:a multifunctional hematopoietic cytokine with potent thrombopoietic activity[J].Stem Cells,1995,13:462.

      [4]赖伏英,方芳,孙黎,等.重组人白介素-11对人骨髓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7):510512.

      [5]Du X X,Darid A W.Interleukin11:review of molecular,cell biology,and clinical use[J].Blood,1997,89:3 897.

    ↑上一篇:血小板保养液悬浮汇集血小板在4℃和22℃的贮存效果
    ↓下一篇:HLAB无效等位基因B*5408N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