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血液检验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888次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检验科工作人员感染病毒的情况分析,进一步研究血液检验中的安全保护措施。方法:选取检验科18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组,选取内科18名护士作为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所有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参与人员进行乙型肝炎检验,并进行结果对比。结果:乙型肝炎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HBV病毒感染人数为5名,感染率为2777%。对照组HBV病毒感染人数为1名,感染率为5%,研究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科工作人员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感染病毒的几率较高,必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关键词]血液检验;病毒感染;安全保护措施

    血液接触是许多病毒感染出传播的主要途径[1]。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必须进行血样检验,因血样接触造成病毒感染的几率非常高,属于高危人群。我国的乙型肝炎疾病患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数目巨大[2]。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速度加快,感染人群呈上升趋势[3]。这些直接威胁到检验科人员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血液检验中的安全保护措施,谨防工作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过程中感染病毒。本研究选取我院检验科工作人员与内科护士各18名,进行检验科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分析,进一步研究血液检验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检验科18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组,其中男13名,女5名;年龄24~54岁,平均361岁;工龄1~35年。选取我院内科18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5~51岁,平均324岁;工龄2~37年。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针对HBV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所有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医用利器造成皮肤破损次数,以往相关病史、疫苗接种等。所有参与人员进行乙型肝炎检验,并进行结果对比。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均有因针或刀造成皮肤破损,研究组为14名,占077%;所有参与者均无乙型肝炎病史,未接种过预感疫苗。乙型肝炎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HBV病毒感染人数为5名,感染率为,2777%。对照组HBV病毒感染人数为1名,感染率为5%,研究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乙型肝炎检验结果以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名)

    检验项目对照组未接种 接种 总数研究组未接种 接种 总数HBsAg(+)000011HBsAb(+)/HBeAb(+)/HBcAb(+)000011HBsAb(+)/HBcAb(+)000213HBsAb(+)113141910全部阴性134336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证明,检验科工作人员是感染病毒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在进行血液检验过程中。因此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预防病毒感染。

    3.1自身防护工作:佩戴手套是检验人员最基本的自我防护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手部与血样直接接触,尤其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佩戴手套进行操作:①进行指头采集血样等皮肤穿刺采集方式。②工作人员手部出现肌肤破损。③患者在抽血过程中不配合。④尽心新学员培训。若不慎因针头造成手部伤害,手套能够阻止一部分血量跟随针头进入伤处,起到降低病毒感染率的作用[4]。另外,把好手套质量关,应购买质量合格的手套,在使用前进行检查,确定肉眼无法发现破损在进行使用,一旦手套出现可见破损或直接沾染血迹,立刻更换。且该手套属于一次性用品,一次使用完后必须按规定弃置,决不可重复使用。

    3.2自身清洁工作:这里指的是手部清洁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每天都与患者及血样进行接触,经常进行手部清洁是降低病毒感染率的有效措施。一般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时必须及时进行手部清洁:①每次摘掉手套之后。②每次完成检验工作之后或离开检验室之前。③肉眼发现沾染血迹。④在接触到眼睛、粘膜受损肌肤之前。⑤化妆、抽烟、饮食、如厕之前。

    3.3血渍清理工作:在血样处理过程中,一旦出现外溅情况,必须及时进行清理。具体操作为:①自我防护,在进行血渍清理前先进行自我防护,佩戴手套或着保护服,血渍过多应穿胶鞋,避免脚步感染。并注意清除血渍中玻璃渣等利器②清洁血渍,将血渍使用纱布等吸干后,进行表面清洁。③消毒表面,使用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注意消毒水的浓度以及消毒时间,确保消毒有效。④再次清洗污染表面。⑤按规定处理所有相关废弃物,避免产生再次感染。

    3.4检验室注意事项:①制定详细的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按规定进行。②禁止在检验室内吸烟、饮食。③保持检验室干净整洁,防止细菌滋生,增加感染几率。④检验室内所有废弃物必须遵照规定进行弃置处理。⑤统一使用安全级别高的检验器具[5],一方面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尽量降低工作人员在进行血样处理、检验过程中与血样直接接触的可能性。

    3.5意外事故处理:若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不慎被血样沾染或被针头扎中,立刻进行肥皂水清洁,污染处必须进行大量清水冲洗清洁。若血样疑为HBV样本,必须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通过免疫预防HBV感染。若血样疑为HIV样本,可使用以AZT药物为主的预防方案进行抗HIV处理,虽然目前该药物疗效尚未得到确切认证,但已证实能够进行HIV病毒抵抗,降低感染几率。

    综上所述,检验科室工作人员是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严格遵照检验科工作要求、检验操作标准、废弃物弃置规定等进行工作。从预防上杜绝病毒感染的可行性,若不慎发生意外,立刻进行紧急处理。降低病毒感染几率。

    4 参考文献

    [1]孔令杰血液检测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1,14(3):174

    [2]齐云医院检验人员在血液检验中的安全危害与防护[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6(10):99

    [3]高莉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民康医学,2010,8(6):1102

    [4]崔彦超,侯振江检验人员的职业感染与防护[J]检验医学教育,2010,23(1):365

    [5]施泽瑜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2,33(30):6626

    ↑上一篇:应用ARCHITECT i2000SR 检测就诊者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其结果分析
    ↓下一篇: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及影响因素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