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麻醉学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的麻醉处理(附38例报告)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的麻醉处理(附38例报告)
      睡眠 呼 吸 暂停综合征(Sleepa pneaS yndrome,SAS)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以往对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往往选择局部麻醉,但患者常感到痛苦难忍,而且影响手术操作。现将我院成功进行的38例SAS手术的麻醉配合报告如下。 [详细]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82例的麻醉方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82例的麻醉方式
      2002 04/2003 10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82(男66,女16)例,年龄48~84(平均68.6)岁,病程30 d~5 a. 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0例,头晕18例,失语12例,反应迟钝6例,记忆力减退68例,昏厥17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10例;57例有高血压病史,36例有... [详细]
    • 非体外静脉2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 附1 例报告)
      非体外静脉2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 附1 例报...
      原位肝移植手术创伤大,对机体干扰明显。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与凝血功能紊乱,并累及重要器官的功能。麻醉质量的高低是决定肝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术中进行多系统连续或定时的监测,有计划地预防和治疗术中可能发生的严重病变,提高麻醉管理水平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 [详细]
    •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评价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DV T) 的影响。方法 : 84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 者随机均分为 2 组。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术后 4~7d 内通过静脉造影 , 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 硬膜外麻醉组有 4 例发 生 DV T , 未见症状性 D... [详细]
    • 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观察
      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观察
      观察在吸入麻醉中, 麻醉气体吸附器的吸附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在基本相同的麻醉条件下, 60 例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安氟醚组, 每组根据氧流量再分为 a、b、c 3 个组, 氧流量分别为 0. 5、1、2 L ?m in。观察并 记录麻醉气体吸附器对异氟醚、安氟醚的吸附率, 同时观察病人性别、年... [详细]
    • 不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不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中最传统的定位方法,有人认为“无异感,无麻醉”。而在实际工作中即使穿刺出现“异感”,麻醉效果并非一定完善。且异感的产生与神经受到穿刺针的碰触有关,神经损伤的几率加大了。据报道,异感定位穿刺的成功率仅为52%左右[1]。 [详细]
      • 共 301 页
      • 首页
      • 上一页
      • 上5页
      • 233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下5页
      • 下一页
      • 末页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