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36例

    发表时间:2010-11-01  浏览次数:658次

      作者:袁全东 作者单位:广西兴安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兴安541300

      【摘要】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T2DM经饮食加运动加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0.25g,餐中服,每日3次,盐酸吡格列酮15mg,每日1次;对照组予二甲双胍0.5g,餐中服,每日3次;两组均联合格列喹酮,初始量15mg,餐前30min口服,每日3次,根据血糖调整剂量,观察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和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及格列喹酮用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均较用药前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FIns、2hIns 治疗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对照组下降不明显。治疗组格列喹酮日用量为(93.8±32.9)mg,对照组为(116.7±41.0)m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能显著降低血糖、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磺脲类药物用量,副作用少,早期联合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糖尿病,2型;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格列喹酮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中心环节,胰岛素增敏剂是T2DM治疗的新热点。对磺脲类继发失效后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可见大量报道,而早期联合治疗报道较少,我科自2006年6月早期应用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 (江苏恒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为瑞彤,15mg/片)联合二甲双胍及格列喹酮治疗T2DM 3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68例T2DM患者中,年龄46~71岁。诊断符合1999年WHO标准,病程3个月~2年,体质消瘦者除外,无心、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经饮食加运动加二甲双胍治疗后,空腹血糖(FPG)>7.1mmol/L,(标准馒头餐)糖负荷2h血糖(2hPG)>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试验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55.8±6.3)岁,体重指数(25.6±2.3)kg/m2;对照组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55.3±6.0)岁,体重指数(25.3±2.4)kg/m2。两组性别、年龄、体重及病情程度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观察

      两组对象在受试前检查FPG、2hPG、HbA1c、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餐后2h血浆胰岛素(2hIns)。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0.25g,餐中服,每日3次,盐酸吡格列酮15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二甲双胍0.5g,餐中服,每日3次;两组均联合格列喹酮,初始量15mg,每日3次,餐前30min口服,根据血糖调整剂量。观察3个月,治疗过程中2~5天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如有不适随时监测,用瑞特血糖仪监测指血血糖,于第1、2、3个月末复查静脉血FPG、2hPG、FIns、2hIns,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及统计格列喹酮用量。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胰岛素测定采用放免法,HbA1c用微柱法。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资料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FPG、2hPG、HbA1c、FIns、2hIns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均较用药前下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FIns、2hIns 治疗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不明显,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2。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检测结果(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t=6.66,b:t=16.60,c:t=16.55,d:t=5.67,e:t=13.89,f:t=10.98,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g:t=2.43,h:t=2.17,p均<0.05,i:t=4.11,P<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ns、2hIns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t=4.13,b:t=7.44,c:t=12.21,d:t=5.61,e:t=10.99,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f:t=5.98,g:t=10.84,h:t=4.44,i:t=10.68,P均<0.01

      2.2 格列喹酮用量比较

      治疗结束时格列喹酮日用量治疗组(93.8±32.9)mg,对照组(116.7±41.0)m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52,P<0.05),治疗组用量少。

      2.3 不良反应分析

      治疗组5例、对照组3例稍有恶心、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不影响继续用药,均无明显体重增加,治疗组有3例发生轻度水肿,1例轻度头痛,未予处理而自行消失,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两组服药前后对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血压做了检测均未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3 讨论

      磺脲类(SUs)药物继发性失效(SFS)每年发生率为5%~10%[1],是T2DM治疗中的一个棘手问题。传统的单药治疗手段,如SUs和二甲双胍通常都无法持久稳定控制血糖[2]。研究证实[3],磺脲类药物在达到最大标示剂量一半时,量—效曲线就出现平台期,但是在大多数的临床实践中仍持续广泛选择大剂量的单药治疗,而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是T2DM发病机制的两个要素。在糖尿病发生前β细胞功能就已经逐渐减退,NGT、IGT、DM三者间随病情的发展其胰岛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4],如果再进一步刺激已经不堪重负的β细胞,则可能加速其衰竭。如何减少胰岛素抵抗及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SUs用量,最大限度利用内源性胰岛素,保护β细胞功能,是T2DM治疗的关键。

      本研究显示,早期联合应用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的FPG、2hPG、HbA1c、Fins、2hIns,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P<0.01),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还发现,患者用较小剂量的SUs 就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这些对保护T2DM患者的胰岛功能,预防大血管病变都有积极的作用,且未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体γ(PPARγ)起作用,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有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肝糖生成率,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改善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动,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目前皆证实有胰岛素增敏作用,但作用方式不同。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通过不同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相加,副作用相抵消,是良好的用药选择。此外,吡格列酮能改善脂代谢,李志强[5]等观察吡格列酮对T2DM患者血脂的影响,结果TC、T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也有研究报道[6]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优于单用二甲双胍,与本临床研究资料相一致。

      早期联合应用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减少磺脲类药物用量,保护T2DM患者残存的β细胞功能,这都利于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2.

      [2]Turner RC, Cull CA, Frighi V, et al. Glycemic control with diet,Sulfonylurea,metformim or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rogressive requirement for multiple therapies (UKPDS 49).UK Pros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Group [J]. JAMA,1999,281(21):2005-2012.

      [3]Stenman S, Melander A, Groop PH, et al. What is the benefit of increasing the sulfonylurea dose [J]. Ann Intem Med,1993,118(3):169-172.

      [4]朱柏乐.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在不同阶段的糖耐量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5):1766-1767.

      [5]李志强,张美春,刘亚力,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5,29(4):255-256.

      [6]王庆开,翁雪燕.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18.

    ↑上一篇:老年病科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分析
    ↓下一篇:2型糖尿病75例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1年随访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