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1-04  浏览次数:427次

      作者:王 静 王丽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肾病

      循证医学研究已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病变有关〔1~2〕。本研究旨在探讨Hcy与早期糖尿病肾病(DN)发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的病例系2005年6~9月DM患者58例,依据1999年WHO的DM诊断与分型标准确诊。男47例、女11例,年龄(69±17)岁,病程>5年。其中合并早期DN(DM+DN)36例,诊断标准以尿微量白蛋白(Alb)>20 μg/min。无肾病者(DMDN)22例,尿微量Alb<20 μg/min。上述患者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尿蛋白阴性。排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银屑病等可致血浆Hcy水平升高的疾病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3个月内未服用叶酸(FA)、维生素B12 (VB12)、维生素B6(VB6)及利尿剂。对照组为健康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68±7)岁。

      12 研究方法

      受试者禁食12 h,次晨空腹采静脉血,尽快分离血浆,以化学发光法检测Hcy、叶酸(FA)、VB1 (试剂盒由德国Bayer提供)、血清尿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留取24 h尿液以放免法测定尿微量Alb及β2微球蛋白(β2MG)指标。各测定值以x±s表示,各组间均数差异采用t检验,Hcy与血糖、血脂、VB12、FA等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血浆HcyY含量的测定

      DM组58例,Hcy1763(882~2118) mmol/L);对照组48例,Hcy1144(779~1391) mmol/L)。DM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血浆Hcy、与FPG、TC、FA、B12水平比较 见表1。表1 血浆Hcy含量与FPG、TC、FA、VB12水平比较(略) 结果表明DM组和对照组血浆Hcy与血清FPG水平无相关性(P<005)。而DM组血清FA、VB1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且与血浆Hcy含量呈负相关(r=042)。

      23 各组Hcy、Alb、Scr、β2MG的比较

      见表2。表2 各组Hcy、Scr、Alb和β2MG的比较 (略),表2结果表明,DM组与对照组比较,Hcy、Alb、β2MG有显著差异,并且高Hcy血症与T2DM的尿微量Alb及β2MG呈正相关。

      3 讨 论

      DN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基本病理改变为微血管损伤,也与血小板聚集,间质增生及胶原合成增加有关〔3〕。持续Alb尿不仅反映DN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而且预示DN的发展,Alb是成熟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产生的,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排斥作用,绝大多数Alb不能通过滤过膜,尿中Alb的浓度增高是肾小球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4〕。β2MG是一种小分子蛋白,容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但几乎全部被近端肾小管再吸收。当DN时肾小管萎缩和肾小管间质病变使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尿中的β2MG明显增高。Hcy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是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大量的研究已证实高Hcy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5〕,目前认为,Hcy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及泡沫细胞的生成,及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内皮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表达。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高Hcy血症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相关性〔6~7〕。本文研究显示,T2DM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且Hcy水平与Alb、β2MG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高Hcy血症可能与DN的尿Alb的程度有关。本文研究所选的病例均为肾功能正常,排除了因肾功能损害致血Hcy的因素,肾功能损害与Hcy代谢有关的酶活性和合成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高Hcy血症,推测Hcy影响肾脏内皮细胞及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功能,使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及孔径屏障发生改变,肾小球内压升高导致DN微血管病变,最终导致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故从时间顺序来看,Hcy可能是DN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部分原因。有研究显示,FA,VB12越低,血浆Hcy越高。本文结果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一致〔8〕。有人提出增高的Hcy可用中等剂量的FA和VB12供给来纠正和调节,为预防T2DM的微血管并发症增加了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  McCully KSVascular pathology of homocysteinemia: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arteriosclerosis〔J〕Am J Pathol,1969;56:11128

      2  Perry IJ,Refsum H,Morris RW,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serum total homocysteineconcentrat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 British men〔J〕Lancet,1995;346:13958

      3   杨向东,许玲糖尿病、肾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4):426

      4 孙荣武,王鸿利,孙步彤临床试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940

      5  J Graham IM,Daly LE,Refsum HM,et al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vascular diseaseThe 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Project〔J〕JAMA,1997;39(22):1390

      6  李兴,朱亦,赵宝珍糖尿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8(2):16970

      7  郭清华,陆菊明,秦海红,等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2;10(1):35

      8  Selhub J,Jacques PF,Wilson PW,et alVitamin status and intake as primary determinants of homocysteinemia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J〕JAMA,1993;270:26938

    ↑上一篇:不同干预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
    ↓下一篇: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部分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