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1-08-02  浏览次数:541次

      作者:白秀琴,祝红燕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科,银川 750004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心身相互间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报道,长期焦虑易激发或诱发糖尿病[1]。近年来,WHO已把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应激在其发生中的重要作用[2]。本文对125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中男76例,女49例,年龄46~81岁,平均62岁。认真仔细地询问患者,并通过交谈与患者沟通,观察患者的表情、情绪以及对环境的反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

      2 心理分析与护理

      2.1 焦虑

      糖尿病使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家庭角色发生转换,在得知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依靠药物,还要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接受长期的检查和各种治疗措施,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和恢复,加重糖尿病病情。对此,我们在护理时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主动地与患者交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讲解控制饮食对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对患者提出的有关糖尿病的各种问题给予恰当的解释,讲解糖尿病药物、运动、饮食、血糖监测、尿糖、预测并发症等知识和技能,并说明精神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从而消除焦虑心理。

      2.2 怀疑

      初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有些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自我感觉良好。这些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后,往往觉得难以置信,认为自己的家人无人得糖尿病,自己又很少吃甜食,又没有像糖尿病那样多食多饮的症状,怎么会是糖尿病呢?怀疑自己的血糖高可能是检验错误,或者是暂时的高血糖,因此拒绝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对此,我们对患者耐心地讲解糖尿病不仅与遗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有关,而且各型糖尿病以及病情的不同发展程度,症状是有区别的。说明能够及时发现糖尿病,积极地治疗,改善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使疾病得到控制,糖尿病既不会影响寿命,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2.3 悲观

      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悲观心理。这些患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35~55岁年龄段的患者,另一类是55岁以上,没有稳定生活来源,亲人关心较少,体弱多病的患者。前者由于正处于生活、事业的黄金时期,突然确诊糖尿病,且得知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根治,需终身治疗又必须控制饮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治疗失去信心。后者因担心长期治疗花费巨大,生活需人照顾,自己又无力承担巨大的医疗费用,将给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生活负担,从而悲观绝望。对此,我们首先指导患者正确地认识糖尿病,并请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生活中的很多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注射胰岛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和工作。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我们尽量地提供合理、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像对待亲人一样地照顾患者,并做好患者家人、朋友的工作,经常探视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家人和朋友的温暖,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2.4 孤独

      一些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往往有各种顾虑,常常隐瞒病情,容易产生孤独和自卑感。对此,我们积极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多万,每年还新增近200万[3],以消除患者的孤独自卑感。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和饮食、运动有密切关系,让患者的亲朋好友知道自己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同时在家人的督促下可以更好地控制饮食,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在出现低血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姚树桥,戴晓阳.应激在糖尿病发展中的作用与机理[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249-250.

      [2]杨新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3,3:122-125.

      [3]许曼音.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6.

    ↑上一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辨证论治体会
    ↓下一篇:术前访视的实施及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