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MVD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2-17  浏览次数:580次

      作者:祝宇,金晓龙,芮文斌,张俊,吴瑜璇  作者单位: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 200025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能否成为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并阐明其与MVD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986年10月-2006年8月住院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4-155个月;良性嗜铬细胞瘤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69-240个月。另取20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20例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及CD34标记的MVD表达情况。结果 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82.40%,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80%、5.00%,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最高(36.41±13.00),良性嗜铬细胞瘤中次之(21.43±8.05),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表达最少(13.36±4.34),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铬细胞瘤中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VEGF有望成为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一项指标。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提示微血管的形成与VEGF的调控有关,MVD增高是恶性嗜铬细胞瘤发生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基础。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成新生血管的过程,自Folkman提出肿瘤血管生成的概念以来,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情况的研究不多。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VEGF的表达情况和MVD值,旨在探讨上述指标在判断嗜铬细胞瘤性质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1986年10月-2006年8月在我院泌尿科住院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判断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标准:在手术中或术后的长期随访中发现在没有嗜铬组织的区域出现转移病灶,并经手术获取标本后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者被判为恶性嗜铬细胞瘤;无论在术后组织病理学的检查中肿瘤是否有侵犯血管或包膜、是否有肿瘤组织块状坏死及在每10个高倍镜下出现大于5个有丝分裂细胞等交界性肿瘤的表现,经长期随访未发现在没有嗜铬组织的区域出现转移病灶者,则被判定为良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中,男9例、女8例,年龄19-75岁,平均45.06岁,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4-155个月;良性嗜铬细胞瘤组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11-77岁,平均43.05岁,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69-240个月。另取20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

      1.2 免疫组化染色 将存档的石蜡标本重新制备4μm厚切片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VEGF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抗体(Santa Cruz, USA),工作浓度1∶200;CD34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Novocastra, USA),工作浓度1∶200,用已知VEGF或CD34阳性的结肠癌组织切片染色结果作为阳性对照,由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免疫组化结果评价标准 VEGF判断标准以癌细胞胞浆或细胞膜呈棕黄色颗粒沉着为阳性,对每张切片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200个肿瘤细胞,依据镜下阳性染色细胞占癌细胞总数的百分率综合判定。阴性(-):无棕黄色染色或阳性细胞数平均<10%:阳性(+):阳性细胞数平均≧10%。CD34按照Weider等[1]报道的方法,在低倍镜下选取高血管密度区,之后在高倍镜(×400)下计数3个视野内被CD34染成棕黄色的血管数,取其平均值作为该例肿瘤的MVD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版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各组VEGF之间比较用卡方检验,MVD以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各组MVD之间比较用Wilconxon秩合检验,VEGF、MVD相互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VEGF的阳性表达为位于胞浆或胞膜出现的棕黄色染色颗粒。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呈高表达(图1),阳性率为82.40%,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80%、5.00%(图2),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表1 VEGF在良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 CD34表达于大部分毛细微血管,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主要位于肿瘤组织的边缘。MVD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最高(36.41±13.00,图3),良性嗜铬细胞瘤中次之(21.43±8.05,图4),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表达最少(13.36±4.34),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表2 MVD在良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

      3 讨 论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预后不佳,平均5年生存率仅为40%左右,与良性嗜铬细胞瘤相比较,恶性嗜铬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上均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在没有嗜铬组织的区域出现转移病灶是目前广泛认可的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而此时肿瘤一般已至晚期,如何准确迅速地判断嗜铬细胞瘤的性质,是目前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VEGF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强的一种血管生成因子[2],主要通过KDR/flk1受体起作用,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诱导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迁移,最终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本组的研究发现,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2.40%,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80%、5.00%,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后两者间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对VEGF有高表达的嗜铬细胞瘤患者要警惕其存在恶性倾向的可能性。

      目前多采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水平,这一病理学指标被认为是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金标准[3]。MVD不仅与肿瘤细胞的营养和供氧有关,而且也反映了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4]。现常用CD34、CD31、Ⅷ因子这三种抗体来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本组的研究发现,MVD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最高,良性嗜铬细胞瘤中次之,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表达最少,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高MVD是恶性嗜铬细胞瘤发生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基础。同时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提示微血管的形成与VEGF的调控有关。上述结果为今后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而VEGF的高表达有望成为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一项指标。

      【参考文献】

      [1]Weidner N. 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 [J]. Am J Pathol, 1995, 147(1):919.

      [2]Krall J, Waltenberger J. Regulation of the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ngiogenesis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J]. Z Cardiol, 2000, 89:206218.

      [3]Laforga JB, Aranda FI. Angiogenic index: a new method for assessing microvascularity in breast carcinoma with possible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J]. Breast J, 2000, 6:103107.

      [4]闫洪涛,龚百生,廖勇,等. 肾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6, 11(6):318321.

    ↑上一篇:UF-100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在筛选老年糖尿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
    ↓下一篇: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