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动态监测糖耐量正常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

    发表时间:2012-04-06  浏览次数:615次

      作者:石 红 何继瑞 胡彩虹 胡晓霞 倪安民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干部内科,甘肃 兰州 730030)

      【关键词】 动态血糖监测;糖耐量;血糖漂移

      人体的血糖在日间是呈波动性变化的,以往采用的传统血糖监测方法只能测定某一点的、静态的血糖值,无法全面的了解人体血糖的全天变化趋势及波动的细节,因此,对糖耐量正常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不能全面、完整、细致的了解。本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3 d监测一组糖耐量正常者(NGT)血糖水平的波动,探讨正常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日内血糖的漂移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2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我院干部内科住院患者20例,年龄36~65〔平均(42±6)〕岁,体重指数(BMI):(23.3±2.1)kg/m2。入选标准:无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均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排除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及糖尿病;血脂、肝肾功无异常;试验中未使用任何可能影响糖代谢的药物。

      1.2 方法

      1.2.1 动态血糖监测

      采用CGMS (美国,MiniMed公司) 对受试者进行连续 3 d的血糖监测。CGMS〔1〕通过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反映血糖水平,其感应探头置于腹部皮下,血糖记录器通过导线与探头连接,每 10 s接收一次电信号,每 24 h自动记录、储存 288个测定值,可获得 72 h的血糖图谱。同时每日至少输入 4次指端血糖值进行校正。与CGMS探头接触的局部皮肤未见疼痛、炎症及过敏现象。本组患者CGMS监测时间共(69±9)h,测定数据(821±157)个。CGMS的平均绝对差为(10.1±3.7)%。

      1.2.2 其他糖代谢指标测定

      静脉血糖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美国Lifescan公司Surestep血糖仪)。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免疫凝集法(德国拜耳公司DCA20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CGMS 3.0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特征

      20例空腹血糖:(4.2±0.6)mmol/L,OGTT 2 h血糖:(5.4±0.8)mmol/L,HbA1c:(5.1±1.0)%,收缩压:(124±11)mmHg,舒张压:(78±8)mmHg。受试者的血糖、血压均在正常范围。

      2.2 CGMS葡萄糖值与血浆葡萄糖值、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的相关性

      CGMS所测的血糖值与血浆葡萄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1),与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也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

      2.3 动态监测NGT的血糖水平

      2.3.1 CGMS显示的日内血糖波动趋势

      日内血糖呈波动变化。全天夜间及三餐前血糖相对较低,三餐后1~2 h血糖升高到高峰,以后呈下降趋势。平均血糖为(5.6±0.4)mmol/L。

      2.3.2 餐前及餐后平均血糖水平

      三餐前血糖漂移于全天较低值(4.4~5.3 mmol/L),进餐后血糖较快升高,三餐后1~2 h为餐后血糖高峰(5.6~6.3 mmol/L)。餐后3 h血糖呈下降趋势。见表1。表1 NGT患者餐前1 h及餐后1、2 h血糖水平

      2.3.3 CGMS显示血糖漂移情况

      日内血糖最高值(7.8±1.7)mmol/L,最低值(3.6±0.9)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3.6±1.4)mmol/L。20例NGT中血糖>7.8 mmol/L者13例(65%)。3例出现无症状的低血糖,血糖<2.8 mmol/L(15%)。

      2.3.4 血糖漂移于2.8~7.8 mmol/L的时间百分比是98%。

      3 讨 论

      CGMS是近年推出的新型血糖监测系统,其对于了解血糖变化的全貌,更好地指导糖尿病治疗起很大的促进作用。Steil等〔2,3〕对健康男性、糖尿病患者(r=0.90)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与CGMS测得值呈显著正相关(r=0.97,均P<0.001)。Tiessen等〔4〕检测健康人腹部皮下组织间液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结果发现组织间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相近,且不需要静脉血糖值的校正。因此,从皮下组织间液测得的葡萄糖浓度可充分反映血糖水平。并且,Cheyne等〔5〕应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对健康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血糖波动时CGMS测得值与静脉血糖值的变化一致。因此血糖发生变化时CGMS能相对准确的检测血糖。但应注意,组织间液葡萄糖值浓度的变化较血浆血糖滞后4~10 min〔2〕。

      本研究测得的平均血糖为5.6 mmol/L。平均血糖为每5 min检测的血糖值的平均水平,比间隔数小时测得的血糖值〔6〕能更好地反映血糖的总体水平。全天血糖呈波动性变化,三餐后有餐后血糖吸收高峰,餐后2 h血糖升至餐后高峰。夜间血糖水平相对较低,凌晨3时左右为血糖最低段。本组受试者餐后2 h平均血糖水平以晚餐后为最高,午餐次之,早餐最低。这是否提示常规以空腹及早餐后2 h血糖作为判断血糖波动的标准可能会出现错误判断。本组受试者虽然OGTT 2 h血糖均小于7.8 mmol/L,但CGMS监测结果显示血糖漂移>7.8 mmol/L者占65%。本组受试者血糖>7.8 mmol/L和(或)<2.8 mmol/L的时间平均为12 min。这一结果提示空腹血糖及OGTT 2 h血糖正常的个体日内血糖不一定漂移于2.8~7.8 mmol/L之间。静态的瞬间的血糖不能反映糖代谢的全貌。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CGMS能详细反映受试者一日内血糖的变化情况,从中可发现NGT者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漂移上的差别。CGMS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及早期预防NGT发展成为IFG、IGT、糖尿病有重要意义。通过CGMS应用为临床提供了将糖尿病患者血糖安全、平稳、精确达标的客观基础。

      【参考文献】

      1 Klonoff DC.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oadmap for 21st century diabetes therapy〔J〕.Diabetes Care,2005;28(5):12319.

      2 Steil GM,Rebrin K,Mastrototaro J,et al.Determination of plasma glucose during rapid glucose excursions with a subcutaneous glucose sensor〔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03;5(1):2731.

      3 Maran A,Crepaldi C,Tiengo A,et al.Continuous subcutane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diabetic patients:a multicenter analysis〔J〕. Diabetes Care,2002;25(2):34752.

      4 Tiessen RG,RhemrevBoom MM,Korf J,et al.Glucose gradient differences in subcutaneoustissue of healthy volunteers assessed with ultraslow microdialysis and a nanolitre glucose sensor〔J〕. Life Sci,2002;70(21):245766.

      5 Cheyne EH,Cavan DA,Kerr D.Performance of a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during controlled hypoglycaemia in healthy volunteers〔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02;4(5):60713.

      6 Rohlfing CL,Wiedmeyer HM,Little RR,et al.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glucose and HbAlc〔J〕.Diabetes Care,2002;25(2):275278.

    ↑上一篇: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下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HbA1c及血清hs-CRP之间的关 系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