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男性乳房肥大症38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3  浏览次数:881次

      作者:陈俊海,乔秀莲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中医院 137000 吉林道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37000

      【摘要】男性乳房肥大症临床常见,是男性乳腺增生而引起的乳房良性增大,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晕下区域乳房触痛性肿块,或乳房无痛性进行性增大。几乎所有女性乳房疾病在男性均可发生,且绝大部分都以肿物为主要表现 [1]现收集1990~2003年间收治的男性乳房肥大症38例,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关键词】 男性,乳房肥大症

      1 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5~72岁,平均47岁,其中10~29岁13例,30~59岁22例,60岁以上3例。病变位于左乳17例,右乳16例,双乳者5例,以单侧乳房多发。病程最长18年,最短3天。以肿物为主要表现者26例,其中肿物长径<5cm者17例,>5cm者9例,最大长径达10cm。本组38例中,非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性乳房发育症15例,纤维腺瘤4例,乳腺囊性增生4例,乳腺癌3例。手术方式为保留乳头肿物切除术16例,单纯乳房切除术7例,3例合并乳癌行乳癌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

      2 讨论

      2.1 病因 引起男性乳房肥大症的原因常见有以下几种:(1)生理性:多见于新生儿、青少年发育期及中年以后的乳房肥大,这与雌激素绝对或相对增多,或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增高有关 [2] 。本组病例中有5例,年龄大都在15岁以下,未经处理,2年内自行消退。(2)药物性:很多药物可导致此症,如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洋地黄具有雌激素效应,海洛因也具有植物性雌激素作用。有些药物是通过降低雄激素效应而相对提高雌激素活性,使雌/雄激素比率增高,如抗真菌药酮康唑、肿瘤化疗药物等。另一类药物依靠阻碍雄激素对靶组织的活性作用而提高雌/雄激素比值效应。临床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的H 2 受体阻滞剂、奥美拉唑等具有抗雄激素效应,大剂量使用可并发乳房肥大 [4] 。本组6例是药物因素所致,说明药物也是导致男性乳房肥大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3例服用吗叮啉40mg/d,2个月后出现乳房肥大症,吗叮啉是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能阻断结节-漏斗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减少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而使催乳素分泌增加,扰乱了体内激素平衡,使乳房肥大 [2] 。其他许多药物与此症有关,但其引起乳房肥大症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系这些药物损伤肝脏,影响肝脏对雌激素灭活所致。(3)其他疾病所伴发:如甲亢、垂体肿瘤、某些肾上腺皮质肿瘤、垂体及下丘脑疾病、睾丸肿瘤、两性畸形、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本组1例有明显的甲亢表现,经抗甲亢药物治疗,随着甲亢症状的控制,乳房肥大症也随之消失,显然是甲亢导致激素分泌及代谢紊乱而致病 [5] 。(4)家族遗传:遗传因素所致,有明显家族史。(5)特发性,原因不明。

      2.2 临床特点及类型 [6] (1)女性型:外观颇似肥大的少女乳房,特点为双侧乳腺呈对称性肥大,无明显结节,挤压乳房时可见白色乳汁样分泌物,故称女性型。本组有5例。(2)弥漫型:乳房呈弥漫性增生、肥大,无明显孤立性结节,或伴有轻微压痛。本组有7例。(3)腺瘤型:呈孤立性结节,活动良好无粘连,周围界限清楚无压痛。属此型本组26例,其中3例为男性乳癌,结节形状不规则,界限不甚清楚,可早期出现皮肤粘连及凹陷,伴或不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2.3.1 病史 乳房快速或进行性增大、或伴有性功能不全及相关疾病史,如肝炎、肝硬化、甲亢、肾衰、服药史等。体格检查应仔细,注意乳房肿大是单侧还是双侧,乳头下圆盘状组织,边界清、光滑、质实而不硬。乳癌肿块常偏离乳晕, 边界不清、质硬,可早期出现皮肤粘连,乳头凹陷,可与胸大肌筋膜固定。对于年龄>40岁,单侧无痛性肿块的患者尤应警惕乳癌的发生 [7] 。还应仔细检查睾丸、腹部有无肿块。

      2.3.2 辅助诊断 乳房X线摄片可提高诊断准确性,采用细针穿刺抽吸术进行细胞学检查,对乳房各类肿块的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实用性。此外对其他疾病伴发的乳房肥大症检查,如腹部CT或MRI对肾上腺肿瘤有发现作用,睾丸B超对睾丸肿瘤的诊断有价值。激素水平的检测如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检测、性激素测定等对诊断有价值。

      2.4 治疗 病程较短、增生较轻的病例可用非手术治疗,包括激素疗法:口服甲基睾丸素或注射丙酸睾丸酮,近年来非类固醇抗雌激素药物三苯氧胺较广泛地应用,它的抗雌激素作用与男性乳房肥大症的根本原因吻合,且男性ER阳性率较女性为高,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病因疗法:由于药物治疗后的副作用所致的乳房肥大症患者应立即停药,停药后可自愈。对于增生明显,病程较长的,且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者均应手术治疗,预防增生恶变。本组手术方式为保留乳头肿物切除术16例,单纯乳房切除术7例,3例合并乳癌行乳癌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93.

      2. 钟学礼.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内分泌代谢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2.

      3. 王德延.肿瘤病理诊断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25.

      4.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25.

      5. 唐中华.男性乳房肿块的诊治体会.实用外科学杂志,1992,7(12):353.

      6. Ohanlon DM,Kent P,Kerin MJ,et al.Unilateral breast masses in men over40.a diagnostic dilemma.Am J Surg,1995,170(1):24.

      7. Carvajal A,Martin Arias LH.Gynecomastia and sexual disorders after the adminnistration of omeprazole.Am J Gastroenterol,1995,90(6):1028.

    ↑上一篇: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下一篇:高原地区高血压病患者在平原地区血糖含量的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