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2型糖尿病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hsCRP、ET1关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529次

      作者:周晓春,李雪梅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贵阳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方法:将62例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胫后动脉IMT分为两组,分别测定hsCRP、ET1,同时测定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hsCRP、ET1均明显增高(P<0.05,P<0.01);在糖尿病组中,胫后动脉IMT≥1mm组hsCRP、ET1均明显高于IMT<1mm组(P<0.01)。结论:hsCRP、ET1是影响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与内皮损伤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超敏C反应蛋白 内皮素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为主要表现,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直接表现之一。炎症反应与内皮功能紊乱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病理改变,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是反映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紊乱的特异性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T2DM患者下肢胫后动脉IMT与hsCRP、ET1的关系,探讨hsCRP、ET1在T2DM下肢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T2DM患者62例,均为住院患者男30例,女32例,年龄38~79岁。根据双下肢胫后动脉IMT分为两组,其中双侧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均<1mm者28例,男13例,女15例,为T2DM无胫后动脉IMT增厚组(糖尿病1组);任意一侧胫后动脉内膜中层≥1mm者34例,男17例,女17例,为T2DM胫后动脉IMT增厚组(糖尿病2组);正常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48~78岁。为体检合格人群,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无糖尿病,双侧胫后动脉IMT均<1mm(正常组)。

      1.2 诊断、排除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有心衰、脑卒中等心脑疾病者;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排除近3个月内有急慢性炎症者。

      1.3 体格检查指标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腰围符合WHO符合1995年推荐测量方法。血压取清晨静息状态时测量。

      1.4 标本采集与处理 患者禁食8~12小时后,次日清晨采静脉血测定hsCRP、ET1、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其中hsCRP用生化法测定、ET1用放免法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脂、hsCRP、ET1比较 正常组与糖尿病1组比较,BMI、腰围、TC、TG、HDLC、LDLC、hsCR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A1c、ET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组与糖尿病2组比较,BMI、腰围、SBP、DBP、 TC、TG、HDLC、LDLC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HbA1c、ET1、hsCRP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1组与糖尿病2组比较,糖尿病病程、SB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sCRP、ET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年龄、BMI、腰围、DBP、HbA1c、TC、TG、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表1 三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腰围比较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糖尿糖1组比较,*P<0.05表2 三组SBP、DBP、HbAlc、ET1、hsCRP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糖尿病1组比较,*P<0.01表3 三组血脂比较(±s)mmol/L

      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以两侧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应变量,以年龄、糖尿病病程、BMI、腰围、SBP、DBP、HbA1c、TC、TG、HDLC、LDLC、hsCRP、ET1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ET1是影响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正相关因素。以左侧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应变量的回归方程为Y=-0.841+1.539X1+0.017X2(X1 :hsCRP;X2 :ET1);以右侧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应变量的回归方程为Y=-1.087+1.539X1+0.025X2(X1 :hsCRP;X2 :ET1)。

      3 讨 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但炎症学说与内皮损伤学说是两种较为公认的学说。 Pickup[1]和Barzilay[2]先后提出和证实了T2DM存在着细胞因子介导的急性相反应(APR), 炎性反应存在于T2DM患者。 CRP是一种非糖基化的聚合蛋白, 是反映炎症的非特异性敏感指标, hsCRP比标准CRP在评价AS事件方面更敏感。 本研究发现, 在T2DM人群中hsCRP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P<0.05), 与文献报道[3~5]相一致。另外发现,任意一侧下肢胫后动脉IMT≥1mm组比双侧胫后动脉IMT<1mm组hsCRP明显高表达(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hsCRP与胫后动脉IMT厚度成正相关,胫后浅动脉IMT增厚组hsCRP比无胫后浅动脉IMT增厚组显著性增高,表明炎症因素参与了T2DM下肢AS的进程,hsCRP作为经典的炎性标志物,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点。

      糖尿病广泛代谢紊乱所致的内皮损伤可能是血管病变发生的始动环节。内皮素(ET)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肽,在内皮损伤时,其合成和(或) 释放增加[6]。有研究[7]表明,糖尿病人群中尚无大血管病变时ET已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本研究正常组和糖尿病无胫后动脉IMT增厚者的ET1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与之相一致,并进一步提示T2DM下肢胫后动脉IMT增厚人群的ET1水平较T2DM无下肢动脉IMT增厚者显著性增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ET1与胫后动脉IMT厚度成正相关,说明ET1的表达与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有关系密切,内皮损伤参与了糖尿病下肢AS进展,其可能的机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时内皮功能受损,血管收缩,血液灌注下降,组织缺血、缺氧反过来再刺激内皮素的合成和释放。

      本研究还发现,无胫后动脉IMT增厚组与胫后动脉IMT增厚组间的糖尿病病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而进展,并可能受收缩压、血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 Pickup JC,Crook MA.Is 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 a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Diabetologia,1998,41(10):12411248

      2 Barzilay JI,Abraham L,Heckbert SR,et al.The relation of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ucos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Diabetes,2001,50(10):23842389

      3 Pradhan AD,Manson JE,Rifai N,et al.Creactive protein,interleukin 6,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AMA,2001,286(3):327334

      4 Kang ES,Kim HJ,Kim YM,et al.Serum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4,66(suppl1) :S115120

      5 Sigurdardottir V,Fagerberg B,Hulthe J.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61yearold men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established diabetesc.Diabetes Care,2004,27(4):880884

      6 Palmer RM,Ashton DS,Moncada S.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synthesize nitric oxide from Larginine.Nature,1984,333(6174):664666

      7 丁芳林,刘 丛.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临床医学,2006,26(12):8182

    ↑上一篇:驻湘部队老年男性干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调查
    ↓下一篇:36例糖尿病足诱因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