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DM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2-09-18  浏览次数:716次

      作者:夏杭州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武汉工程大学校医院

      【关键词】 糖尿病;治疗;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DM(糖尿病)已在我国呈爆发流行趋势,许多病人及家属,甚至一些医务人员对DM认识仍然不足,长期迷失在多种误区中,致使治疗质量不高,血糖控制达标率极低,并发症难以遏制,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导致极低的生活质量。如何控制好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无知所付出的代价,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在此有必要再谈谈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想法,旨在给人们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

      1 只重视自我感觉,轻视一切治疗

      有些病人只是在常规体检或看其他疾病时发现有DM,完全没有症状,误以为是检查出错,根本就不重视,仍然大吃大喝,抽烟酗酒,拒绝一切治疗,最后血糖升高,引起严重并发症致使丧命而悔之晚矣,这是无知付出的代价。

      2 只重视偏方、秘方,轻视科学治疗

      一旦确诊有DM,病人到处寻求根治秘方,道听途说,偏听偏信一些街头小报和广告,认为去正规医院花钱贵,而到一些所谓的“专科”去买一大堆保健品,其结果是上当受骗钱花了不少,病未见好,血糖依然高,延误了早期治疗。

      3 只重视药物治疗,轻视非药物治疗

      多数DM患者在思想上对药物依赖性很强,认为只要天天服药就行了,对食疗、运动、心理调整、监测和DM知识不重视。患者普遍缺乏对饮食控制的正确认识,有的不该吃的照吃,不该喝的照饮;有的人认为“控制饮食就是少吃饭或不吃饭”;有的认为“甜食不能吃,咸的无所谓”;还有的认为“素油可以多吃一点,这样耐饥,比猪油好些”等等,这些想法都有不合理的地方,殊不知主食应定餐定量,少吃或不吃饭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咸点心中也有糖分和脂肪,也不宜多吃;菜和素油也应定量,不然也会使血糖升高。对运动而言,有的饭后坐着看电视,出门就打的,根本不运动;要么怨天尤人,要么消极悲观;不看医生,不复查血糖,对DM一无所知,殊不知治疗DM须驾驭好“五驾马车”--合理饮食是基础,适宜的运动是辅助,有效的药物是保证,血糖的监测是效果,DM的教育是关键[1]。药物治疗只是其中一驾,重药轻医,不限食,不运动,不监测,不知血糖如何,某种程度上等于白花钱,并发症难以幸免。

      4 只相信中药,盲目拒绝西药

      许多病人认为中药治病能断根,又无副作用,而西药有毒性,不能长期服用,即使在血糖很高时仍只服中药,结果出现高血糖引起致命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过多顾虑降糖药的副作用,延误了治疗,反而因小失大。要知道高血糖对人体危害远远超过药物的副作用!在此须明确的是:(1)DM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可早期预防,轻症患者可以不终生服药;(2)中药包括中草药和中成药,对DM起辅助作用,有许多中成药实际上含有西药降糖成分如优降糖、二甲双胍,也有副作用,不能当纯中药使用,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一定要慎重,以免发生低血糖昏迷;(3)降糖西药虽有一定副反应,但在必须尽快控制高血糖时,应权衡得失,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应用西药也是必要的。

      5 只重视口服降糖药,惧怕胰岛素治疗

      特别是2型DM患者对胰岛素有很深的偏见,即使有明显的适应证也拒绝使用胰岛素,误认为:(1)只有1型DM患者才需要用胰岛素,2型DM患者不能用;(2)用胰岛素后,2型DM会变成1型,病情变重;(3)用后有成瘾性,认为胰岛素千万不能用,一用就停不下来,一旦注射就会像抽鸦片烟一样终生难以撤下。其实1型和2型是DM的两个类型,绝不会相互转变。对于2型DM病情较重或有不可逆转性并发症者,则有必要坚持长期胰岛素治疗[2];而对初发的血糖高,存在有葡萄糖毒性的患者,在高血糖控制达标后完全可以停掉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其原因是在持续高血糖状态下及早使用胰岛素,压制血糖高峰,使胰岛β细胞充分休息,从其被抑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慎用磺脲类降糖药刺激其胰岛素释放来降糖,这是保存尽可能多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有效方法[3]。曾有学者提出,在单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时,于晚餐前加用一次中效胰岛素,以控制夜间及清晨高血糖或解决磺脲类药物失效问题,现已达成共识。

      6 只重视高血糖,忽视低血糖

      多数病人一旦发现有高血糖就非常紧张,一方面严格控制饮食,另一方面过度运动,再加之大剂量用降糖药,想尽快控制高血糖,结果引发低血糖反应。长期持续频繁的低血糖将导致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重则昏迷或死亡。低血糖时又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升糖激素分泌过多,胰岛素分泌受抑制,产生低血糖后的持续性高血糖反应(苏木杰现象),使血糖控制更困难,所以降血糖时不要过快过猛,记住“宁高勿低”的原则。

      7 只重视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的监控

      DM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血糖的控制与否,尤其是餐后血糖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病人误认为查空腹血糖准一些,饭后查血糖不准确,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行了,却不知餐后血糖始终不达标,并发症发生也难幸免,血糖控制理想值为:空腹4.4~6.1mmol/L,餐后2h 4.4~7.8mmol/L。

      8 只重视看医生,轻视自我调护

      许多病人血糖一升高就找医生,认为药物无效,从不找自身原因,DM治疗方案虽由医生制定,但具体实施却在于病人自己,主动驾驭好“五驾马车”,注重自我调护,当好自己的保健医生、护士、营养师与检验师,坚持“医生、病人和家属三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控制DM。

      【参考文献】

      1 史轶繁.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22-1330.

      2 向红丁.2型DM的胰岛素合理应用与再评价.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2):24.

      3 杨昌雪,刘国良.葡萄糖毒性作用在2型DM临床中的表达及处理的研究.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37.

    ↑上一篇:KAP(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调查在代谢性
    ↓下一篇: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