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替米沙坦治疗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发表时间:2009-12-07  浏览次数:839次

    替米沙坦治疗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的效果作者:窦丽萍,江 劲,黄抒伟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5    【摘要】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1~2级伴有超重/肥胖患者75例,治疗组(n=45)口服替米沙坦,对照组(n=30)服用缬沙坦或厄贝沙坦或贝那普利,高血压1级者单药治疗,高血压2级者联合用药于前述药物基础上加氨氯地平。观察降压疗效6周。结果 替米沙坦组舒张压下降幅度(9.96±2.13)mmHg明显优于对照组(8.13±2.42)mmHg(P<0.05)。两组收缩压下降明显,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替米沙坦能更有效控制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能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_γ(PPAR_γ)等多途径实现了降压效果。    【关键词】  替米沙坦;超重/肥胖;高血压;PPAR_γ    高血压病是世界高发病,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病,高血压伴超重/肥胖患者也在日益增多。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至关重要,在美国JNC 7中指出,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超重和肥胖。长期以来,临床药物治疗中仅针对高血压进行了干预,此类人群降压疗效不够理想,对肥胖/血压起到双重干预的药物可能为其理想药物。本研究观察替米沙坦(美卡素)对超重/肥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75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1~2级门诊患者,同时兼有超重或肥胖,年龄18~59岁,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肾衰,心衰,不稳定型心绞痛,6个月内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未控制的糖尿病,严重感染,精神疾病,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血压药物等。其中,男61例,女14例,高血压1级27例,高血压2级48例。随机分治疗组(n=45),对照组(n=30),平行开放对照观察6周。    1.2  治疗方法:高血压1级患者单药治疗,治疗组口服替米沙坦(美卡素)80mg/d,对照组维持原口服药缬沙坦80mg/d、厄贝沙坦150mg/d、贝那普利10mg/d其中之一。高血压2级患者联合用两种药物,治疗组替米沙坦80mg/d+氨氯地平5mg/d,对照组同前任意一种药物+氨氯地平5mg/d。所有患者均每天一次晨起服药。观察6周。    1.3  血压测定方法:每周一次测量记录血压、心率,上午8:00~11:00,患者休息15min后,采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玉兔牌,上海产)测量坐位右上肢血压,间隔2min测量1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体重指数(BMI)及腰围:BMI=体重/身高2(kg/m2),超重BMI≥24,肥胖BMI≥28。腰围(cm)标准测量水平位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差异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临床特征:本组研究为中青年人群,男性(81.3%)多于女性,基本特征,见表1。表1  分组患者基本特征    2.2  降压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BP下降明显,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DBP及DBP下降幅度差异显著,替米沙坦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压数值,见表2。表2  分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及膳食模式的改变,超重人群和肥胖人群在不断增加,其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质数(BMI)正常人群[1,2]。高血压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而目前对于青、中年人群的重视及早期干预不足,故本组研究针对中青年超重或肥胖伴高血压人群。    中青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脉压差不大,以1、2级高血压多见。临床降压治疗中收缩压多能控制理想,但往往舒张压难以达标。本项研究:治疗前后比较两组SBP下降幅度明显,控制达标,疗效无明显差别。治疗前DBP无明显差别,治疗后替米沙坦组DBP明显低于对照组,DB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提示替米沙坦对此类人群DBP疗效优于其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替米沙坦的降压机制可能尚存在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以外的作用。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替米沙坦与其他ARB不同,除了可以阻滞血管紧张素II受体,还可以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_γ,为一种PPAR_γ部分激动剂,替米沙坦具有激动PPAR_γ和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双重特性[3]。PPAR_γ主要分布于脂肪细胞核内,被激活后,可以调控有利于糖、脂代谢关键靶基因的表达,可降低血浆游离脂酸水平,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抑制脂肪细胞表达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_α,增强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改善血脂紊乱,起到胰岛素增敏作用。目前作为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治疗靶点[4~6]。同时,尚有证据表明在血管壁细胞上,发挥了抗炎、抗氧化、抗增殖和保护内皮的功能作用。因此,PPAP_γ激活剂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7]。    超重/肥胖者表现中心性肥胖为主,腹围增大。近年研究显示白色脂肪组织具有内分泌器官样作用[8],它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肥胖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9]。在超重和肥胖伴发高血压病中,通过容量负荷、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交感活性增强、外周阻力血管变化,RAAS和心房利钠素的变化以及类固醇激素的差异等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10]。已明确,RAAS激活在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阻断RAAS可打断心血管事件链的每个环节,从动脉粥样硬化到心梗、卒中再到血管重塑直至死亡。RAAS阻断剂如ACEI和ARB能有效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同时副作用较小。替米沙坦通过抑制RAAS,激活PPAR_γ,从代谢、血管活性多途径干预了血压的升高,加强了对心血管、代谢方面的保护作用。因此,对于超重和肥胖者显示了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其他血管紧张素受体的疗效,替米沙坦可考虑作为超重/肥胖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首要选择。    超重/肥胖伴发高血压,大多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体力活动、营养饮食、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时,必须同时重视非药物治疗,鼓励他们改善生活行为方式,合理饮食,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定期到户外参加有氧运动,从而达到减重降压的目标,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最终降低发生糖尿病、冠心病、卒中的风险。【参考文献】  [1]姜先雁,王丽萍,史秀忠,等.肥胖对青岛港职工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1):18-19.  [2]魏华,郑建东.北京市朝阳门社区高血压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疾病监测,2001,16(8):310-312.  [3]Theodore W, Kurtz, Michal Prawenec. Antidiabetic mechanisms of angiotensin_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s: beyond the rennin_angiotensin system [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4, 22(12): 2253-2261.   [4]Savage DB,Tan GD, AceriniCL,et al. Human metabolic syndrome resulting from dominant_negative mutations in the nuclear receptor peroxisome proliferator_activated receptor_γ[J]. Diabetes, 2003, 52: 910-917.  [5]Pershadsingh HA. Peroxisome proliferator_activated receptor_γ: therapeutic target for diseases beyond diabetes: Quo vadis[J] Expert Opin Invest Drugs,2004,13:215-228.  [6]Berger J,Moller DE.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PARs[J].Annu Rev Med,2002, 53: 409-435.  [7]贺玉泉,杨萍,祝金明,等. PPAR_γ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的表达及替米沙坦的干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4):533-536.  [8]A. W. Krug,M. Ehrhart_Bornstein. Newly discovered endocrine functions of white adipose tissue: possible relevance in obesity_related diseases[J]. Journ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CMLS),2005,62 :1359-1362.  [9]Sharma A. M, Chetty V. T. Obesity, hypertens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Acta Diabetologica,2005,42 Suppl:S3-8.  [10]Kamal Rahmouni, Marcelo L.G. Correia,William G. Haynes,et al. Obesity_Associated Hypertension New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J]. Hypertension,2005,45:9-14.

    ↑上一篇:肺静脉多普勒血流频谱评价永久人工VVI心脏起搏器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卒中的关系临床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