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吞咽性房性心动过速长期随访1例

    发表时间:2010-01-22  浏览次数:689次

    吞咽性房性心动过速长期随访1例作者:唐欧杉    作者单位:绍兴第二医院,浙江绍兴 312000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吞咽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因“阵发心悸1月,加重5天”于2004年10月18日收住入院。患者近1月来出现阵发心悸,多次就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近来症状加重,家属发现患者吃饭时明显脉搏不齐,拟诊为“心律失常”收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心率7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双下肢无浮肿。静息时床边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患者吃馒头试验于吞咽时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心率约150次/分,持续十个房性心律, (见图1), 吃馒头结束无吞咽性心律失常消失。动态心电图也提示进餐相关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胸部CT无明显异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道中段小息肉,心动超声图检查无明显异常,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检查均正常。入院诊断:吞咽性房性心动过速。予普萘洛尔片20mgtid联合普罗帕酮片150mg q8h口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减药后复发。患者焦虑不安,外院就诊时曾建议射频消融治疗,患者拒绝。2004年12月停药后症状消失,门诊随访近三年来未复发。图12  讨论    吞咽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常表现为:多见性房性心律失常,如本例为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亦可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部分也可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常在吞咽食物时特别是进干食时发生,食物进入胃后消失,只要能记录吞咽和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诊断不难。此病发病率低,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常无心血管疾病史。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是食管刺激通过迷走神经的反射影响心脏传导系统,亦可能是食道的蠕动对心房的机械性刺激引起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异常或心房内兴奋性折返而产生心律失常。尚有个别报道吞咽引起房性心动过速的病例房室间存在旁道。内科治疗可选用普罗帕酮,普萘洛尔,胺碘酮等药物,亦可选用谷维素等植物神经调节药,抗胆碱药有一定的疗效。存在房室间旁道所致者可行射频消融术,患者因自觉症状重,容易引起恐慌,但预后良好,本例患者发作2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近3年未复发。笔者复习近8年国内文献报道22例吞咽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除1例女性患者外均经药物治疗后自行缓解。国外报道对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律失常伴反复晕厥发作者可考虑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和两侧迷走神经切断术。

    ↑上一篇:个体化的疾病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