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心律失常的性别差别

    发表时间:2011-02-18  浏览次数:488次

      作者:张爱兰 林红旗 周长勇 高磊 王春霞 作者单位:1 266510 青岛 山东科技大学校医院 2 250000 济南空军司令部门诊部 3 250000 山东省泰山慢性病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存在性别差别。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比分析了一组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女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发生率比男性高12%(54.1%比42.1%),P=0.034,有显著性差别;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比男性高2.3%,91.2%比88.9%,P=0.506,但没有显著性差别。男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发生率比女性高10.1%(83.8%比73.7%),P=0.028,有显著性差别。男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比女性高16.4%(20.3%比3.9%),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别。男性窦性静止、心房纤颤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但男女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室上性期前收缩与PSVT以女性多见,室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房纤颤则以男性多见。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性别 差别

      文献[1]报告的有关研究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有关,不同的心律失常男女发生率不同,可能与男女的生理特点不同有关。探讨这种性别差别将可能为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法。我们分析了一组动态心电图(DCG)资料,以了解男女心律失常的异同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住院和门诊的一组患者,因各种主诉而做DCG,具有DCG记录和临床有关资料,共330例。男性216例,年龄35~86(平均64.4)岁;女性114例,年龄37~87(平均64.6)岁。两组年龄比较P=0.932,没有显著性差别。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记录分析各种心律失常,并记录临床伴随的疾病等资料,进行男女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4h平均心率 男性24h平均心率为75±45次/分;女性平均为66±11次/分;两者比较P=0.222,没有显著性差别。

      2.2 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

      2.2.1 女性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比男性高2.3%,为91.2%,P=0.506,没有显著性差别;女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发生率比男性高12%为54.1%,P=0.034,有显著性差别。

      2.2.2 男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发生率比女性高10.1%为83.8%,P=0.028,有显著性差别;男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比女性高1.6%为4.2%,P=0.690,没有显著性差别。

      2.2.3 男性室上性期前收缩与PVS并存的发生率比女性高4.1%为70.8%,P=0.435没有显著性差别。

      2.3 男女缓慢性心律失常 男性窦性静止的发生率比女性高6.7%为18.1%,P=0.065,没有显著性差别;男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比女性高16.4%为20.3%,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别。

      2.4 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的发生率男性比女性高4.8%为8.3%,P=0.095,没有显著性差别。

      3 讨论

      文献报道[2、3]心律失常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且在各个年龄组中都存在,只是不同的心律失常在不同的年龄组中差别有所不同,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不同性别的电生理特性不同有关。本组多数为老年,平均年龄64岁,结果显示:室上性期前收缩与PSVT以女性多见,室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房纤颤则以男性多见。这与文献报道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一般认为女性的静息心率较快,本结果则提示,24h平均心率男性高于女性,但二者比较没有显著差别。可能的原因为:①在健康(或者是年轻)人群中,女性的静息心率可能较男性快,而在年龄较大的非健康人群中,男女心率则差别不明显;②本文中男性心房纤颤的发病率高,从而使男性平均心率较女性快。

      心血管健康研究[2]报道: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分布没有性别差异,PSVT的发生率男女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orter[3]等研究了一组经射频消融治疗的PSVT者,结果显示:男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发生率(39%)高于女性(20%),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发生率女性(63%)高于男性(45%)。男女AVRT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而AVNRT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本结果显示:女性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比男性高2.3%,男女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女性PSVT的发生率比男性高12%,女性与男性比较为59.6%比47.4%,P=0.045,有显著性差别。可能的原因有两点。①本组为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平均年龄64岁。我们认为在年龄较大的非健康人群中,女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男性。②本研究中没有显性预激,可以考虑PSVT的发生多数为房室结双径路,因此出现女性显著高于男性的结果,与Porter[3]等的结果相似。

      本文男性PVS的发生率比女性高10%,经统计学处理P=0.028,有显著性差别,与文献报道[2]结论一致。男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也高于女性,但二者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可能与样本的数量少有关。

      心血管健康研究[2]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男性比女性更常见。本结果与之相似,本组缓慢性心律失常不论是窦性静止还是AVB,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前者没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文献报道,任何年龄组,男性心房纤颤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本结果男性心房纤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与文献报道相似,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的数量少有关。

      在所研究的人群中,男性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女性,因此可以认为男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这与可导致左室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及危险因素有关。女性较高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实验研究提示[4],大鼠的心房和右心耳证实有雌激素受体(ER)存在,在大鼠心室肌中也存在ER,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关于心脏传导系统中ER的研究。这些受体的存在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存在一定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Furukawa T[5]等认为心律失常的性别差别是与性激素对心脏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有关。

      本研究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为回顾性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董晓冬,贾三庆.性别与心律失常.中国医刊,2003,38(11):28~29

      2 Manolio TA,Furberg CD,Rautaharju PM,et al.Cardiac arrhythmias on 24-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 in older women and me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Am Coll Cardiol, 1994,23:916~925

      3 Porter MJ, Morton JB, Denman R,et al.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on the mechanism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Heart Rhythm. 2004, 1(4):397~398

      4 阮云军,董风英,吴赛珠,等.心血管系统的雌激素受体.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6):246~248

      5 Furukawa T, Kurokawa J. Regulation of cardiac ion channels vianon-genomic action of sex steroid hormones: implication fo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cardiac arrhythmias.Pharmacol Ther. 2007, 115(1):106~115

    ↑上一篇:生脉注射液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下一篇:心电图对92例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判断及回顾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