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糖尿病血脂紊乱与冠心病

    发表时间:2011-06-09  浏览次数:511次

        作者:韩杰 作者单位: 250001 山东济南,山东电力中心医院

           【关键词】 心血管

      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人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多因素所致,除高血糖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也是重要致病原因。

      1 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害

      2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是大血管病变,而其基础病变即为动脉粥样硬化。据报道全球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高达7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5年报道心血管病占糖尿病死亡原因的80%,其中75%死于CHD,25%死于脑血管病变与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男性增加2~3倍,女性增加3~7倍),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4~10倍,外周血管疾病(特别是糖尿病足)的危险性增加7~10倍,此外,胆系结石和脂肪肝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

      2 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机理

      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血脂异常首先是高LDL-C和低HDL-C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如美国Fragmingham大系列前瞻性心脏病研究表明LDL-C 200mg/dl,HDL-C 45mg/dl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LDL-C 100mg/dl、HDL-C 85mg/dl者的2.5倍。大量临床降脂治疗研究,通过调脂治疗使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13%。糖尿病血管异常的机制为[1](1)高血糖-增加细胞内油酸甘油,激活蛋白激酶C(PKC),PKC可抑制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损害血管舒张功能,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组织基因表达及促进内皮细胞凝血。(2)胰岛素作用不足可使胰岛素抑制游离脂肪酸分解的作用减弱,增加其到达肝脏的量,可能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同时,脂蛋白脂酶(LPL)活性降低,甘油三酯(TG)不能从VLDL中释放,血TG增加。另外,胰岛素作用不足也使脂肪酸氧化增强,大量乙酰CoA致肝脏胆固醇合成增加,血总胆固醇(TC)升高。(3)胰岛素抵抗患者,胰岛素受体水平较正常低,也使胰岛素抑制游离脂肪酸释放的作用减低,增加VLDL的合成;同时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LPL下调,血TG分解减少;而肝脂酶(HL)活性与胰岛素浓度呈正相关,高胰岛素血症且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者,HL活性增加,可加速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脂代谢紊乱。另外,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清和淋巴液ApoA 1浓度显著降低,从而影响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及功能。(4)氧化应激活性氧化物种类增多,磷酰基超负荷损害血管一氧化氮的产生,促进LDL修饰氧化。LDL氧化损害了肝细胞上受体对其识别而使其代谢减慢,并通过另外受体结合而被巨噬细胞优先吞噬和降解,堆积在巨噬细胞内成为泡沫细胞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5)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激活核因子KapaaB(NF-κB),产生过多炎症细胞因子加速单核细胞向血管壁黏附、巨噬细胞摄取胆固醇增加。(6)促凝及抗纤溶状态异常-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增加(PAI)血小板功能异常,易于凝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栓栓塞的发生。(7)基因突变-过氧化酶增殖型受体-r(PPAR-r)变异,导致严重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

      3 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异常,单纯控制血糖不能完全消除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进行调脂治疗。

      (1)血脂治疗目标: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2002年制定的血糖控制目标(第3版)见表1。

      表1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2002年制定的血糖控制目标 略

      (2)非药物治疗:内容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及改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可降低体重和TG,升高HDL-C,并有轻度降低LDL-C的作用。

      (3)药物治疗[2]: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3~6个月,若血脂控制不利则根据不同冠心病危险状态,给予不同强度的药物治疗。

      调脂药常用的有:(1)树脂类-胆酸螯合剂,主要降TC,稍升HDL-C,对TG无作用或稍有升高。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及可能阻碍某些药物的吸收。优点:对肝肾功能无损且儿童也能服用。(2)他汀类药,是降低LDL-C和TC的一线药物,即使对伴有TG轻中度升高(TG1.7~4.5mmol/L)的混合性高脂血症,他汀类药物也可作为首选。严重不良反应为横纹肌溶解症,但非常罕见。可能有肌无力,肌痛,SGPT或CK升高。现代中药血脂康,也属他汀类。(3)贝特类-苯氧芳酸类药,能明显降低TG及升HDL-C,降TC。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症状,SGPT、BUN升高。(4)烟酸能明显降低TC、TG及升HDL-C,在所有调脂药物中,烟酸是最有效的升HDL-C和降Lp(a)药物,但中国人服后易脸红,皮肤痒及烧心,难以忍受,且它可使糖耐量减低。消化性溃疡及糖尿病患者忌用。(5)其他还有抗氧化剂普罗布考(丙丁酚)、ω-3脂肪酸-海鱼油制剂、潘特生及弹性酶等。这几类药中,大致相似,但具有各自个性特点。用药时还应参照具体的药物说明书及有关的研发资料。

      【参考文献】

      1 徐成斌,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冠心病.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319-320.

      2 陆宗良,顼志敏.血脂异常的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47,99-127.

    ↑上一篇: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下一篇:B型脑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