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5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17  浏览次数:428次

       作者:黄健  (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雷州 524200)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门诊、住院患者中占较高比例的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有发病急和受情绪、精神、饮食、气候改变而诱发的特点,故该类住院患者的护理亦有其特点。现就1988~1996年收治的5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冠心病25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病9例,肺原性心脏病8例;治愈22例,治愈率40.7%,好转28例,好转率51.9%,转院4例。住院时间最长8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5个月。

      2  心理特点

      焦虑、忧郁,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不良心理表现。它是由于患者自己不能保持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平衡所导致的后果[1]。本组中有50例,占92.6%。

      心情紧张、易激动。由于疾病多次反复发作,使患者产生各种顾虑,情绪紧张、易激动、好发脾气、心胸狭窄、气量少。本组中有40例,占74.1%。

      恐惧、悲观。患者罹病后,由于长时间的治疗,效果缓慢,病情常有突变性和多发性,因而精神负担重,惧怕的心理压力大,迫使产生由于濒死的威胁,造成丧失信心,失眠,纳减或出现暂时性的不能配合治疗。本组中有33例,占61.7%。

      3  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本组中年患者33例,老年患者21例。根据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人好发的特点,积极了解此类人员的心理状态,并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中年患者家庭负担重,老年患者则较固执。因此,对中年患者应劝导其正视疾病现实并认真对待,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教育家属多关心体贴患者疾苦,担负起家庭重任,以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本组33例患者,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都能积极配合治疗,且心境舒畅,护理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7.0%(32/33)。同样,耐心对待老年病人,则应做到勤快,不怕麻烦。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使其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从而打开患者心灵之窗,将内心积郁、痛苦和病态心理倾诉出来。本组21例患者经过耐心、热情的心理护理后,对治疗合作,精神愉快,疗效满意,有效率达85.7%(18/21)。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许多患者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反应,故焦虑反应较普遍[2]。本组中,有的患者考虑病程长,治疗显效慢等,因此在治疗中配合不力。针对此况,应给患者阐述情绪反应与疾病的关系,帮助其克服焦虑、自卑的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如1例男性,65岁,患“肺原性心脏病”收住院1个月,接受治疗效果不明显,对治疗丧失信心,自认为年纪已大,医治与不医治都一样,常纠缠家人办理出院回家等死。在家人不从情况下,即大发脾气。由于精神情绪不佳,影响了治疗效果。对此,我们主动找他谈心,并关心体贴他,以和蔼态度给他叙述“肺心病”发病机制和所需疗程,及不良心理反应对病情、疗效的影响。同时,根据患者有音乐嗜好,每天早晚给予抒情乐曲收听。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及药物治疗,使患者精神舒畅,信心恢复。经6个月的住院治疗,近期治愈出院。

      应根据不同情绪个体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如本组54例中,当患者出现愤怒或紧张的情绪时,我们就给予细心解释、安慰、言语开导的心理疗法[3],来消除其不良情绪和情感。出现抑郁、烦恼情绪时,我们就借助于音乐、歌舞、琴棋、书画、花鸟、垂钓、游览观光等,移情变气的心理疗法[3],调整和纠正其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进行情绪护理。同时根据不同性格的人,给予顺意的心理疗法[3],以释却致病心因。如1例男性,48岁,患“高血压病”收住院治疗2个月,常因性情易冲动,自暴自弃,致血压不稳定,对这种治疗暂时性的不配合表现。除给予安慰、言语开导外,还通过交谈了解到患者夫妻感情隔阂。经与患者妻子谈心,讲述夫妻之间互相了解、尊重、信任、关心的心理知识。通过心理教育后,其妻对患者温顺体贴,感情恢复和睦,使患者心情舒畅,对治疗信心充足,合作良好。经住院5个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治愈出院。

      4  体 会

      通过对5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配合药物治疗,22例治愈,28例好转,有效率达92.6%。笔者体会到,在护理过程中,观察到消极情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利因素。因为劣性刺激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而心情舒畅可改善免疫功能[4]。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心血管疾病能起到治疗和康复作用。因此,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做到耐心解释、热情安慰、关心鼓励和开导患者。调动患者积极因素,消除发病诱因,使其配合治疗,提高疗效,达到疾病早日康复之目的。

      5  参考文献

      1  陈仲.心有所寄、身有所安.家庭医生杂志,1993;9∶26

      2  梁志坚,沈渔村,赵友文,等.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57

      3  装沛然主编.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964

      4  游自主.应激对免疫功能及疾病发生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50

      

    ↑上一篇:我院心内科住院病人口服用药情况分析
    ↓下一篇:中专护生的心血管内科带教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