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病人平板运动试验适应能力训练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460次

       作者:赵秀群,王建新 作者单位:桂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西 桂林 541001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平板运动试验,适应训练

      平板运动试验通过增加运动负荷以助诊断心脏疾病、评估心功能、体力活动安全性及有关治疗效果。受试者的适应能力是运动试验安全性及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笔者于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对47例首次做平板运动试验的心血管疾病病人采用预试方法增加其适应能力,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94例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15~62(53.5±13.8)岁。冠心病19例,高血压病29例,心律失常16例,胸闷、胸痛原因待查30例。均具备平板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并排除绝对及相对禁忌证[1]。按试验顺序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47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初步临床诊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仪器及环境准备。采用北京美高仪公司提供的ECGLABTM运动平板设备和北京三医院平板运动试验方案。试验前检查仪器,确保其运行性能正常。环境、监护、抢救设备均按要求[2]配备完善。②病人的准备。受试者试验前1 d给予讲解有关平板运动试验意义及知识,预定试验具体时间。指导正常休息,防感冒,保持情绪稳定,勿饮酒及浓茶,试验前2~4 h禁食。③操作方法。对照组,病人按指导做好准备,生命体征平稳,结合仪器讲解并示范走平板及使用安全设施的方法后,直接进行正式试验。观察组经上述指导后,病人在静止、倾角为0的平板站立20s,启动平板,指导病人随平板运动行走,针对性提示、帮助纠正不正确姿势及动作。先以速度为1.7 km/h、倾角为0行走180 s后加速至2.5 km/h、倾角提高6%继续行走180 s时,指导病人自行用安全带停止运动。休息20~30 min,恢复常态后做正式试验。④平板运动试验能力的评估及比较。由专人记录两组各级强度运动过程的能力及适应情况。能跟上平板运行速度,微握把手,双臂肌肉松弛为行为适应力好;步态不稳或笨拙、上身过度前倾并紧握把手使双臂肌肉紧张、“跟不上”而踉跄、跌撞为行为适应力差;用力度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按Borg“自我感觉用力程度”量表[1]评分;心率、血压改变幅度与正式试验二级运动强度初期的适应能力作比较。

      2结果

      2.1两组行为适应能力及一次性试验成功率比较

      表1两组病人行为适应能力及一次性试验成功率比较例(略)

      表1示,观察组行为适应能力及一次性试验一次性成功率显著好于和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例因轻微头晕暂停,休息后重新试验并通过;对照组16例因适应能力差,有跌倒趋势和/或十分费力,至二级运动开始后不久被迫暂停,按预试验方法训练后全部通过正式试验。

      2.2两组Borg评分及HR、SBP比较

      观察组用力度Borg评分及HR、SBP增加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两组病人Borg评分及HR、SBP增加值比较 略

      3讨论

      3.1平板运动试验不适应原因

      平板运动试验是在一个电动的运动平板上进行,通过控制皮带运动速度、平台的角度和运动时间来达到运动负荷定量的目的。病人被动跟着皮带的运行,速度由慢走过渡至跑步,它并不因受试者的不适应而自动减速或减小角度。受试者由于不熟悉平板的运动特点,常有站立不稳或跟不上平板的运行,出现动作笨拙、跌撞等现象,严重者可因跌倒而增加运动试验的危险性,特别是运动换档时平板运行速度和倾角的改变超过病人的反应,使病人产生紧张而紧握保险杠,双臂肌肉产生等长收缩致血压增高,增加耗氧量[1]。本文对照组87.2%(41/47)出现上述不适应表现,多数在第二级初运动强度即感到费力,甚至很费力,计分均在“用力”程度以上,心率、血压明显增高;16例因明显跟不上并有跌倒趋势和/或十分费力不能坚持而被迫暂停试验。这表明了适应能力差影响试验顺利进行及对病人活动耐力的准确评估。

      3.2预试验的作用及意义

      美国运动协会制定运动试验时先让病人以强度为该年龄组标准化VO2max的60%~70%作热身运动5 min,以减少技术误差[1]。本文观察组采用的预试验是让病人演示正式试验的二级强度的运动内容,包括启动平板、平板运动速度和倾角的提高,针对不适应环节训练。加上针对性进一步指导使病人对平板运动试验方法、动作及姿势要求、平板角度抬高获得了系统的认识和体验,由于平板运动速度和倾角以同等幅度递增,适应二级前部分运动后易自然适应后部分运动。结果76.6%(36/47)在正式试验时表现出较好的行为适应能力,其余者虽稍有跟不上但双臂基本能放松并自我调整。用力度比对照组下降一个等级,即感到轻松或觉得有点用力,与运动强度较相符合,血压、心率增加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除2例头晕暂停外,95.7%(45/47)一次性通过试验检查。提示预试验能减少额外因素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运动试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达到改善适应能力的效果,促进运动试验的顺利进行及活动耐力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王茂斌,曲镭.心脏疾病的康复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101.

      [2]张开滋,刘海祥,吴杰.心电信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35.

    ↑上一篇:心血管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应用
    ↓下一篇:灯盏花素治疗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近况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