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35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17  浏览次数:578次

      作者:马文滨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血管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外周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35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观察和分析其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成功,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治,只要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一般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外周血管疾病;并发症  

      外周血管病主要是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及闭塞性脉管炎等,属于常见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内科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方法,且效果有限。1964年美国医生Dotter开创了不用开刀的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提高,血管开通率由早期的50%提高到90%以上,半年再狭窄率下降至30%~20%,并发症由5%下降至1%。我院近两年对35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介入诊治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6月到2008年7月共收治了35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其中12倒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锁骨下动脉狭窄,10倒为大动脉炎所致颈动脉狭窄,9倒为大动脉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4倒为大动脉炎所致腹主动脉狭窄,临床上均以无脉症或高血压就诊。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8~71岁,平均42±2.8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PCI), 将导管送人动脉鞘(6F),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及无菌操作,利多卡因局麻后行股动脉穿刺,并植入6F或7F、8F动脉鞘,并注入肝素100 U/kg。PCI术后测激活凝血时间(ACT)<150 s时拔除动脉鞘管。所有患者术前常规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塞氯匹啶250 mg,2次/d或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术后常规给阿司匹林300 mg,1次/d,3个月后改为100 mg,1次/d,长期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按术后医嘱执行。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成功,共植入支架35枚,病变段血管得到再通,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术后随访仅1例术后2个月后超声检查发现皿管内支架闭塞,因操作过程中导丝穿破血管而放弃支架植入。

      3 讨论

      外周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内科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方法,且效果有限。1964年,美国医师Dotter开创了不用开刀的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1972年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相继开发了激光血管成形术,动力性血管成形术(旋磨导管),血管内支架,超声血管成形术,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预防术后再狭窄等。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和治疗, 每年国内有数以万计的患者接受PCI,虽然操作本身是安全的,但由于是创伤性手术,不可避免地存在并发症。这就要求每一个心血管内科护士了解其危险因素、正确识别并发症,并熟练掌握处理方法。

      同时在应用PCI治疗外周血管疾病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支架置放:一般要求覆膜支架的直径大于损伤动10%~20%,以保证其对血管有持久的径向支撑力,使支架与血管紧密贴附,减少支架移位和内漏等并发症。支架长度以能有效封堵破口并且能牢固地锚定为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应尽量避开大的动脉分支等,如锁骨下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应考虑其是否影响椎动脉,支架置入前应进行彻底的脑供血评估,必要时可先行血管外科血管旁路移植。另一方面,一些动脉的分支在支架植入前应先进行栓塞,如髂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应栓塞髂内动脉。关节附近动脉相对运动较多,支架植入后有发生支架折断和受压等并发症的危险,过关节部位应选用螺旋型覆膜支架。②溶栓时间:本组患者多为慢性血栓形成,大量或大块血栓脱落,可以表现为急性缺血,尤其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物理损伤完全可能加重和加快脱落。因此,治疗慢性血栓同时,针对其可能引起继发新鲜血栓溶栓治疗十分必要。③并发症预防:进行介入操作的医生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动、静脉不必要的损伤;切实找准穿刺部位,争取穿刺入血管前壁,尽量避免进入侧壁及后壁。严格掌握拔管时间及技术。

      PCI后拔管应在术后4h进行,拔管前应查ACT,待恢复到正常值的1.5~2倍范围时方可拔除。拔管时严格按照操作常规,找准血管穿刺点,在肥胖的患者更应谨慎操作。应用血管缝合装置缝合穿刺口是近年国内外一种较新的技术。与常规处理方法比较,具有安全、有效、可靠、操作较为简便和患者不适及痛苦少的特点。

      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价格是一个主要因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临床推广应用。总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疾病一项较新的临床技术,总结探讨PCI围手术期的合理治疗方案和措施,对进一步减少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积极意义。[3]

      【参考文献】

      1] 姜东炬,Whittarer LS,Strumpf RK,等.经皮血管缝合器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2,10(1):50-51

      [2] 周娟华,吴巧元.PTCA加支架术后患者卧床及翻动时同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4):435-436

      [3] 彭永平,江时森,陈锐华,等.心导管介入术致急性低直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1999,12(1):77-79

     

    ↑上一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疗效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30例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