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医学》

    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复发性消化性溃疡74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12-07  浏览次数:1190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张岳玺        519066 广东,珠海市海泉湾门诊部

    张潇澜      519066 广东,珠海市海泉湾门诊部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较胃溃疡(GU)多见;GU的发病年龄较DU约迟十年[1]。本病治愈后复发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治疗不彻底、伴随胆汁反流、吸烟、季节变化、心理障碍、部分药物均可成为溃疡复发的原因或诱因[2]。笔者自2003年以来对我院确诊的74例复发性PU,经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曾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并至少服用西药2周,且停药2个月以上又出现相应症状;选取愿意服用中药煎剂治疗,并排除1个月内曾出现呕血、黑便患者共74例,其中男53例,女21例;年龄18~69岁,平均39.4岁;病程1~17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脘腹疼痛,可伴有反酸嗳气、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潜血试验阳性者30例。其中DU患者45例,GU 23例,复合型6例。所有病例均经电子胃镜和(或)X线钡餐检查确诊。

    1.2 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标准[3],选取:(1)有PU的典型症状;(2)内镜下见有活动期溃疡,且溃疡直径<10 mm;(3)X线钡餐有壁龛者。凡具有(1)+(2)或(3)者,或单纯(2)或(3)项列入研究组。

    1.3 辨证分型 按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诊断学》第5版辨证标准均存在脾胃虚寒证,其中:(1)单纯型

    45例(60.8%),证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饥饿痛甚,进食痛减,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2)兼肝胃不和证12例(16.2%),兼见胃脘胀痛每因情志而发,伴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弦。(3)兼气滞血瘀证9例(12.2%),兼见胃痛如刺,按之痛甚,食后加重,和(或)黑便、潜血阳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4)兼郁热、湿热证8例(10.8%),兼见胃脘灼痛,口苦,大便时干时溏,舌苔厚腻、黄白相兼,脉弦数或濡数。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方 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30 g,桂枝12 g,白芍15 g,炙甘草6 g,生姜5片,大枣4枚,陈皮9 g,丹参15 g,蒲公英12 g,黄芩12 g,乌贼骨15 g,浙贝12 g,煅瓦楞18 g,白芨(冲服)3 g。用法:上药水煎两次,每次加水300 ml,文火煎40 min,取汁100 ml,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

    1.4.2 辨证加减 (1)胃脘冷痛者加良附丸温胃散寒;(2)兼肝胃不和证合四逆散以疏肝和胃,嗳气频作者,加白蔻、旋覆花;(3)兼气滞血瘀证合失笑散,加三七或云南白药,痛甚者去大枣,加香附、元胡;(4)兼郁热证去桂枝、减黄芪量合左金丸;(5)兼湿热者去黄芪、桂枝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加黄连清热燥湿;纳差者,加麦芽、神曲、内金消食开胃;嗳腐吞酸,食积不化者合保和丸消食导滞;脘痞腹胀者加莱菔子、香附、厚朴行气宽中、消痞除满;便秘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生津润肠通便。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3]分为三级:(1)治愈:①胃镜示溃疡愈合和(或)X线钡餐检查龛影消失;②症状、体征消失。(2)好转:①胃镜示溃疡较前缩小和(或)X线钡餐检查龛影缩小;②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或减轻;(3)无效:①胃镜和(或)X线钡餐检查溃疡较前无改善或加重;②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疗程后,按前述标准判断疗效,74例中,治愈40例(55.1%),好转28例(37.8%),无效6例(8.1%),总有效率91.9%。各证型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74例PU患者各证型的临床疗效情况 由表1可见: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单纯脾胃虚寒型最高;兼肝胃不和证次之;兼气滞血瘀证与兼郁热/湿热证有效率较低。

    3 讨论

    3.1 关于病因病机 PU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吞酸”、“嘈杂”、“血证”等范畴[3]。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或感受寒湿,伤及中焦,日久均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足,阳虚则寒,寒甚则气滞血凝,气血失调,胃膜失于濡养而发病。本病以脾胃虚寒为本,所兼气滞、血瘀、湿阻、郁热为标。病机重点在于正虚邪干,涉及脏腑主要为脾、胃、肝。

    3.2 关于治法方药 本病属本虚标实,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脾胃虚寒/弱是本,益气健脾、温中散寒则为治疗本病的大法。故以黄芪建中汤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方中重用黄芪,既有甘温益气建中之功,又有升阳托毒生肌之效;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生姜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大枣益脾醒神;炙甘草甘温,既助黄芪、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因饴糖滋腻,有助气滞、生湿热之弊,故弃而不用。加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而不留瘀,行血而不伤正;陈皮行气;蒲公英、黄芩杀菌祛邪之力强;乌贼骨、浙贝、煅瓦楞制酸敛疡、护膜止痛;白芨护膜敛疡、祛腐生肌;重用桂枝,一则取其温阳散寒之功,二则制公英、黄芩之寒凉。诸药相合,共奏温中健脾、杀菌祛邪、抑酸止痛、敛疡生肌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丹参可直接增强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再生,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乌贼骨能降低胃酸浓度;白芨在胃内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状物可保护胃黏膜,且具有止血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且对Hp呈高度敏感[4]。

    3.3 辨证分型与疗效的关系 本病在临床上并非只表现为脾胃虚寒,往往兼夹其他三证,其临床表现与溃疡的发生部位、大小以及活动程度有关。我们观察到单纯脾胃虚寒型PU胃镜下溃疡多处于活动(A2)期,其活动程度较轻;兼气滞、血瘀、挟湿、蕴热等证者,多处于活动(A1)期,其活动程度较重。兼肝胃不和证者常因情志抑郁而加重,本组中GU多属此型。兼气滞血瘀证者多为溃疡活动期,常伴有疼痛如刺或阵发性加重,大便潜血阳性,甚至可见黑便,反复发作。由于其虚实夹杂、证情较复杂,因此本方对各兼夹证型的疗效较单纯脾胃虚寒型为低。

    总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病情虽然复杂,但以脾胃虚寒为本,兼见气滞、血瘀、湿阻、热郁之象。黄芪建中汤加味对各证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均有效,其中单纯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最满意,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承薇,胡品津.消化性溃疡.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392.

    2 郭晓俊,栗瑛.消化性溃疡复发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长治医学院学报,2006,20(1):27-28.

    3 吉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4,22(2):34-35.

    4 汤建光,闫清海,王玉芳,等.中药溃康宁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106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2,43(2):36-37.

    ↑上一篇:化浊降脂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高脂血症36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升血散治疗肾性贫血22例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