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发表时间:2011-08-25  浏览次数:453次

      作者:张兰花1,冀温忠2,宋守花2  作者单位: 山东青州,青州市黄楼卫生院 2 262518 山东青州,青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疾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了解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进行危险因素的干扰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冠心病危险因素最早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1948年,1961年首次发展研究结果,提出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为冠心病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被认为是冠心病的诱导因素,也是冠心病发生的信号。以后的大量研究丰富发展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学说,根据最近的研究,冠心病危险因素已达百余种,最有价值的可及早预防和治疗的是高血脂、C-反应蛋白和凝血因子异常[1~3]。

      1 血脂学术界

      一直认为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最早的高血脂概念是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以后发现了根据电泳分类的脂蛋白和根据脂肪颗粒所含蛋白分类的载脂蛋白,有人建议用“脂蛋白异常血症”代替“高质血症”。高胆固醇是危险因素,也是促进动脉硬化的主要物质。Framingham的研究证明,血胆固醇水平在5.2~5.7mmol/L时的冠心病发病危险性相对稳定,超过此值冠心病的危险性将随胆固醇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为了寻找预示冠心病的标志物,根据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出了10个脂类指标。冠心病应常规测定TC、HDL-C和TG。我国1997年确定了血脂危险水平也认为临床首选TC、HDL-C和TG作为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 炎症标志物

      近年来用新的敏感方法检测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发现其轻度升高(如>2.1mg/L)可预测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事件发生危险增加。对早期的无症状患者,前瞻性研究显示,CRP水平增高与冠脉事件、中风及周围血管病相关联,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由于血循环中的白细胞介素-6与CRP良好相关,故也作为反映预后的指标。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反映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与炎症、血栓形成和纤溶相关,直接或间接参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肿瘤坏死因子-2的作用是刺激白细胞介素-6和sICAM-1等白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3 凝血因子冠心病病人常见血小板活性增加,粘附、聚集于血管壁上,在斑块破裂后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纤维蛋白原升高将增加血流粘稠度,增强血小板聚集性,促使血栓形成。冠心病病人血中纤维蛋白原>3g/L是发生恶性事件的预兆。凝血因子Ⅶ又称血清凝血活酶转变加速素,是一种蛋白酶。当组织损伤后,如斑块破裂后将释放组织凝血活素,在血浆Ca2+作用下和因子Ⅶ结合成复合体,激活因子Ⅹ,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在动脉血栓中起重要作用。在中年男性中,因子Ⅶ的升高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因子Ⅶ水平升高25%,5年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62%,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研究者认可。总之,每人每年应定期健康查体,以便了解是否存在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进一步治疗作依据,以便更有效的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鄢盛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检验杂志,2001,6:384-386.

      2 黄炜,陈清枝,燕宪亮.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在冠心病中的变化.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20(7):398-400.

      3 周新,涂植光,等.临床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4.

    ↑上一篇: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下一篇:热休克蛋白60及其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表达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