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487次
作者:温晓松,李颖,满军 作者单位: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一重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1700例健康查体者在排除了高血压史、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胰腺炎、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炎等疾病及既往史后选取42例,根据其血压状态分为正常血压组(A组: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14例,正常高值组(B组:120mmHg≤收缩压<140mmHg或80mmHg≤舒张压<90mmHg)14例,高血压组(C组: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4例,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组则显著增高(df=7.72,t=1.860,P=0.043<0.05);与B组相比,C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前者占95%以上,后者不足5%。有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原发高血压的发病基础。本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高值者、正常血压者共42例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进行检测,以观察原发高血压与IR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00例健康查体者在排除了高血压史、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胰腺炎、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炎等疾病及既往史后选取42例,根据其血压状态分为正常血压组(A组)14例,男6 例,女8例,年龄46~58岁,平均52岁;正常高值组(B组)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45~79岁,平均67.1岁;高血压组(C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51~82岁,平均69.5岁。
1.2 标本采集 体检者前一天晚餐吃普通食物,禁食12~14h,在次日清晨空腹静息状态下采肘静脉血10ml,装入3.2%(1:9)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混匀,以3000r/min离心5min,分离血浆,取6ml,测定FBG和FINS。
1.3 测定方法 F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测定,FINS采用液相平衡竞争放射分析法(RIA)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中的HOMA-IR公式计算,即HOMA-IR=(FBG×FINS)/22.5。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双侧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不同血压状态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比较注:*df=7.72,t=1.860,P=0.043<0.05从表1可见,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IRI显著增高(P=0.043<0.05),而正常高值组差异无显著性。高血压组与正常高值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据观察,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增高,而糖耐量有不同程度降低,提示有胰岛素抵抗现象。实验动物自发性高血压中也有类似现象。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具体意义尚不清楚,但胰岛素的以下作用可能与参与血压升高有关:(1)增强交感神经活动。胰岛素可能参与交感神经系统受刺激的证据:大剂量输入胰岛素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高胰岛素血症者伴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增加。随着体重减低,血压及去甲肾上腺素亦平行下降。有报道除去甲肾上腺增高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受体对刺激的敏感性也增高。早期或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及心搏量增加,提示心脏交感活动增加。(2)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近或远肾单位吸收钠,导致血容量及心输出量增加。(3)使细胞内钠、钙浓度增加。阻力血管之平滑肌细胞内钙增加,致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及血压增高。(4)刺激血管壁增生肥厚。胰岛素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脉壁脂质沉积。(5)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前列腺合成,增加内皮素释放。(6)增加血管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阻力血管增厚及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增加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发现葡萄糖耐量减低者舒张压与血浆胰岛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1]。Ferrnnini[3]的研究显示肥胖与非肥胖的高血压均有IR,并发现IR程度直接与高血压严重程度相关。Reaven[4]提出葡萄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水平是独立于肥胖的促使发生高血压的因素。有人对322例中年男性做了10年纵向研究,证实空腹及糖负荷后胰岛素水平与血压呈正相关。高血压组的胰岛素水平、体重指数及腹部皮褶厚度比正常血压组高,并提示IR与遗传是高血压发生极重要的危险因素,而肥胖既加剧了IR,又促使了高血压的发生[2,3,5]。有人提出葡萄糖耐量减低及高胰岛素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6,7],治疗高血压不能使冠心病减少,其原因可能与这些患者存在IR有关[8]。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IRI与正常血压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可见IR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正常高值者与正常血压者之间,高血压患者与正常高值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不能由此断言IR与正常高值无关,因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高值者两组IRI极为接近。
高血压常与IR、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血脂异常、肥胖、左室肥厚共存,共同构成多种代谢异常:内皮对脂蛋白通透性增加,内皮素产生增多,白细胞粘附性增强,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导致血管壁重构,管腔缩小或增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或肥大,尚与血管紧张素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以及内皮素有关。平滑肌分泌表型可使细胞外基质中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沉积增加。高血压还可促使脂蛋白和单核巨噬细胞进入内皮下间隙,促进脂质条纹的形成,进一步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某些降压药物可以控制血压水平,但不能使冠心病发病率降低,原因就在于血压与IR密切相关。因此,在防治高血压,除应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外,还应采取综合措施,改进膳食结构,防止超重和肥胖,提倡戒除烟酒,以改善体内的IR状态,最终达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贾伟平,项坤三,陆俊茜,等.局部脂肪及内分泌脂肪调节激素对瘦素水平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70-73.
2 Slatter EE.Insulin resistance andypertension.Hypertension,1991,18(suppl):108.
3 Fenrrannini E.Metabolic abnormalities of hypertension.A Lesson in complexity.Hypertension,1991,18:636-639.
4 Reaven GM,Lithell H,Landsberg L.Mechanisms of disease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metabolic abnormalities.The 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sympathy-oadrend system.N Eng Jmed,1996,334(6):37-38.
5 Kot Chen TA.Attenuation of hypertension by insulin sensitizing agents.Hypertension,1996,28:219-223.
6 Kannel WB.Blood Pressure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AMA,1996,275:1571-1576.
7 Kaplan N.Hyperinsulinemia a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Advances in Cardiology.Special Intemational Repot,1990.
8 龚晓燕,李虹伟,顾复生,等.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状态分析.北京医学,2000,22(4):222.
9 林金秀,陈达光,谢良地,等.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其他代谢异常的关系.中华血管杂志,2000,28:170.
10 李光伟,李春梅,孙淑湘,等.胰岛素抵抗-遗传和环境因素致高血压的共同途径.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