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时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29  浏览次数:429次

      作者:孙黎明,周新华,王怡练,左逸夫,吴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项目来源:连云港市卫生局立项课题(编号:04013)

      【摘要】目的 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评估其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28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分成无复流组(n=25)和血流正常组(n=261),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组在冠状动脉开通时间、心功能≥2级(Killp 分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有否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升高。无复流组经药物联合治疗后,大多能恢复TIMI 3级前向血流。结论 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冠状动脉开通时间长、入院时心功能分级低、白细胞计数高、CKMB水平高等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出现无复流现象提示病情重,预后不良。药物联合治疗对无复流有效。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前向血流是国际公认的AMI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但是少数患者在直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无复流可明显增加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增加术中处理难度和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AMI行直接PCI过程中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徐州医院收治的28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血流正常261例(91.3%)。2 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MI诊断标准及直接PCI适应证参照文献[1],患者均在发病后12 h内行PCI术。排除伴有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等AMI后机械并发症或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需要紧急外科处理者。共有25例 (8.7%)患者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男16例,女9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3±9)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4例,高脂血症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12例;吸烟者11例,梗死前心绞痛4例。

      1.2 判定标准

      无复流组:在介入治疗时血管造影显示靶血管前向血流为TIMI≤2级,排除冠状动脉及其远端明显残余狭窄、冠状动脉夹层、栓塞、血栓或冠状动脉痉挛等。血流正常组:血管造影显示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

      1.3 PCI操作及无复流治疗方法

      (1) 患者术前均口服负荷量氯匹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术中推注普通肝素8 000~10 000 U。(2) 经股动脉或挠动脉途径以Judkins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人术。(3)无复流患者均予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800 μg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无复流患者予以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地尔硫艹卓100~200 μg、腺苷24~48 μg,冠状动脉和静脉内给予尿激酶50~100万U;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等表现)的患者术后予以主动脉内反搏泵 (IABP) 治疗;其中有6例患者静脉给予替罗非班25 μg/kg,随后0.15 μg•kg-1•min-1静脉泵入18~48 h。(4) 所有患者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0 U•kg-1•d-1,持续5~7 d、口服氯匹格雷75 mg/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1.4 观察指标

      检测白细胞、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计算冠状动脉开通时间(从心肌梗死症状出现至第1次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或直接支架的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冠状动脉开通时间、心功能≥2级(Killp 分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WBC)、CKMB水平、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住院期间病死率16.0%(4/25),血流正常组3.4%(9/2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与血流正常组比较,*P<0.05 表2 2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注:与血流正常组比较,*P<0.05;CKMB正常参考范围:0~25 U/L无复流组经药物综合治疗后,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16例(64%),TIMI 2级7例(28%),TIMI 1级2例(8%),血流动力学不稳定6例,其中心源性休克3例,泵功能衰竭3例,术后均予IABP治疗。

      3 讨论

      无复流现象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已减轻或消除后,缺血心肌仍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液灌注,存在进行性心肌缺血的现象。据文献报道,AMI 直接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为5%~20%[2,3]。本组研究中,A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为8.7%,与相关研究一致。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再灌注时间延长、治疗前前向血流TIMI<2级、游离血栓的存在、阻塞远端持续造影剂滞留、梗死相关血管(IRA)较粗大等[2]。本组研究中,IRA 为右冠状动脉者16例,占64.0%;并且以右冠状动脉优势型患者居多,这可能与右冠状动脉直径相对较大有关。本研究发现无复流患者较血流正常患者再灌注时间较长(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血栓的体积增大、血栓的性质发生变化,不易被抗栓、抗凝药物溶解,在介入操作中容易破裂成碎片,阻塞微血管,导致无复流[4]。无复流患者心脏泵功能差、Killip分级高,说明心肌损害严重,梗死或濒临坏死的心肌范围广泛。文献[5]显示Killip分级是直接PCI住院期间和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组研究同样显示无复流组较血流正常组术前Killip分级明显高(P<0.05)。此外,本组研究还显示:无复流组与血流灌注正常组相比血清CKMB水平及白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生明显少(P<0.05)。CKMB水平高,提示梗死面积大、心肌缺血坏死严重,微循环受损的程度亦严重,因而无复流的发生率也越高;同样,血清白细胞水平升高也提示梗死面积大、病情危重,与PCI时无复流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关系。梗死前心绞痛可使心肌缺血预适应,侧支循环形成,当AMI发生时,梗死面积缩小,心肌损失减少,从而抑制直接PCI时无复流的发生,维持缺血心肌组织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梗死范围,促使左心室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AMI 患者在行直接PCI时发生无复流现象,其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无复流现象使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和恶性心律失常率增加10倍左右,而且心功能障碍多见[6]。本研究表明AMI 患者行直接PCI的无复流现象与多种因素有关,无复流的出现与预后呈负相关。

      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在急性心肌梗死介人治疗中,其可能发生机制有斑块及血栓的远端栓塞、局部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心肌细胞水肿坏死以及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完整性破坏等[7]。针对无复流发生的可能机制,可有多种治疗方法,减少微循环阻力应成为预防和逆转无复流的主要措施。本研究对PCI术中无复流患者联合应用腺苷、盐酸地尔硫艹卓、替罗非班和溶栓剂的作用进行探讨,发现联合药物治疗后有64.0%的无复流患者恢复正常血流,说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对PCI术中无复流患者IRA前向血流的恢复有效。

      【参考文献】

      1 Antman EM,Anbe DT,Armstrong PW,et al.ACC/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ration myocardiology infarction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on guidelines.Circulation,2004,110:588636.

      2 Yip HK,Chen MC,Chang HW,et al.Angiographic morpho1ogic features of infarctrelated arteries and timely reperfus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redictors of alowflow and noreflow phenomenon.Chest,2002,122:13221332.

      3 Gris S,Mitchel JF,Hirst JA,et al.Synergy between intracoronary stenting and abciximab in improving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rimary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al,2000,86:269274.

      4 Gibson CM,Lemos JA,Murphy SA,et al.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bciximab reduces aniographically evident thrombu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TIMI 14 substudy.Circulation,2001,103:25502554.

      5 De Geare VS,Boura J,Grines LL,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the killip classific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reous cor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al,2001,87:10351038.

      6 Morlshima L,Sone T,Okumura K,et al.Angiogaphic noreflow phenomenon.as a predictor of adverse long 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trested with percutaneous tranmsluminal angioplasty for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Coll Cardial,2000,36:1201209.

      7 Seydouxc,Goy JJ,Davies G.Platelet and neutrophil imaging techniq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ponse to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he noreflow phenomenon.Am Heart J,1993,125:11421147.

    ↑上一篇:高脂血症患者饮食干预对策与效果
    ↓下一篇:应变率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局部舒张功能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