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其他》

    阑尾炎切口感染防治探讨

    发表时间:2014-07-22  浏览次数:816次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居外科急腹症首位。手术是急性阑尾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疗效明确,根治彻底,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术后并发症影响了手术效果,其中切口感染总发生率占30.1%~46.8%[1]。其预后与是否及时诊疗有极大关系,如延误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致死。回顾性分析560例急性化脓、坏疽性、穿孔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防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560例,男337例,女223例,年龄8~68岁。皆有右下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疼等腹膜刺激症,体温>38℃,白细胞数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75%。术后证实化脓性420例,坏疽性82 例,穿孔58例。

    1.2 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术前准备,术中行切口保护。根据临床表现取麦氏斜切口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后者在使用电刀时尽量避开脂肪层,减轻脂肪变性坏死和液化)[2]。对化脓性及穿孔患者用吸引器吸出腹腔内渗出液或积液。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与处理: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吸干切口各层组织间隙液(渗出液、脓液、渗血、冲洗残留液、脂肪液化液等),脂肪与皮肤全层缝合,紧密适宜。依术中有无炎性渗出液或脓液外溢,使用生理盐水或灭滴灵清洗创口。手术难度大需行剖腹探查时,需要用护肤巾防护切口[3]。术后切口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切口处脓性渗出物及线头游离,视为切口感染。 1.2.1 A组具体操作:A组201例患者缝合腹膜后用0.5%碘伏液冲洗切口,干净纱布吸净。 1.2.2 B组具体操作:术前30 min静脉滴注2.0 g头孢曲松钠。阑尾根部炎性反应较重残端包埋困难者,结扎残端后用邻近组织覆盖;脓液污染腹腔者,吸脓后局部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或甲硝唑冲洗,腹膜缝合后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庆大霉素、甲硝唑浸泡5 min后在切口周围铺无菌毛巾,再逐层缝合各层;污染严重者,除上述处理外,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后皮肤皮下组织全层留置缝线不打结并定期换药,待切口无明显渗出液再打结封闭切口。术后静脉滴注甲硝唑及头孢曲松钠3~5 d。 1.2.3 术后处理:继续支持疗法。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波动感。切口轻度红肿,予湿酒精纱布外敷。如红肿明显并伴有疼痛、渗液、波动感时,应拆除部分线开创引流换药。单纯脂肪液化有渗液、波动感时,也应开创引流,避免感染。

    2 结果

    A组切口感染31例,感染率为15.4%;B组切口感染7例,感染率为1.9%,防感染效果较佳。

    3 讨论

    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手术操作并不复杂,但术后的切口感染是其常见的并发症,给众多外科医师带来困惑。若存在化脓、穿孔等表现,术后更易并发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因素众多如抵抗力低、就诊时间长、伴有慢性病、消毒不彻底、术中操作不当等。阑尾化脓穿孔后,肠道菌群进入腹腔,在切口部位生长繁殖,造成术后切口的感染。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的脓液经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最多见[4]。碘伏对革兰阳性菌、阴菌、厌氧菌等繁殖体有强大的灭火力,且杀菌快,作用时间持久,病原微生物不宜耐药,不影响切口愈合[5]。从本组资料表明,碘伏冲洗切口组感染率为15.4%,有效减少了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机械刺激导致的脂肪组织液化也会增加切口的感染,故适当的切口与电刀的合理使用,能减轻切口缘组织的坏死。严防腹腔内炎性渗液或脓液接触切口组织,可直接减少切口感染的致病源。吸净切口各层组织间隙液体,是减少切口感染的关键。同时对术后切口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感染,能大大降低感染率。本探讨中B组较A组方法降低感染率更佳,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肖继光.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J].中华医药杂志,2008,8(6):523.

    [2]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80.

    [3] 刘登河,胡 梅,唐迪兵.腹膜外一层缝合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0,32(1):165.

    [4] 黄允宁,姚定国,王 炜,等.不缝合腹膜对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后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的预防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9,12(8):486.

    [5] 李 峰.应用络合碘冲洗切口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61.

    [收稿日期:2014-04-13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基于盖洛普CE^11测量医疗投诉患者的客户忠诚度
    ↓下一篇:正交设计优化微波消解猪肉测定铅的条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