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257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病例辩证论治回顾性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84次

    作者:张少卿 张君 赵立军   

    作者单位: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中心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辩证要素、中药复方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我院儿科住院的25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辩证、中药复方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57例HSP,血热妄行型214例(83.27%),丹皮、小蓟、生地、藕节、白芍、紫草等12味中药是使用频次高于51.40%的常用药。结论 HSP发病中医辩证以血热妄行型多见,瘀点瘀斑的颜色、舌脉表现为辩证主要因素,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 【关键词】  儿童;紫癜;过敏性;辩证;中药复方  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其临床特征,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本病亦称紫斑,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紫癜风”等病症,与本病有相似之处。现对257例过敏性紫癜的辩证论治做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7例中,男131例,占50.97%,女126例,占49.03%,男女之比为1.04:1。年龄:2~17岁,平均7.66岁。3岁2例,占0.78%。3~7岁109例,占42.41%。8岁~12岁118例,占45.91%。12岁28例,占10.89%。其中发病年龄最小的为2岁1月。统计我院儿科2002~2006年,因过敏性紫癜住院的患儿依次占各年住院总患儿的10.16%、11.16%、13.25%、13.62%、14.20%。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选用》1:①全身或四肢可见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不高出皮肤,反复发作,或出血斑点略高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微痒,可伴腹痛或关节酸痛等症。②可伴低热、齿衄、鼻衄、月经过多,严重者可出现头痛、昏迷、便血、尿血。③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束臂试验、骨髓象均正常。257例过敏性紫癜病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2  病例分析  2.1  辩证分型  见表1。  表1  辩证分型(略)  2.2  各型辩证要点分析  血热妄行型:①瘀点瘀斑:部位:双下肢167例,上肢1例,四肢27例,双下肢、臀部、腹部2例,臀部、下肢12例,全身5例;量:散在131例,密集83例;颜色:鲜红160例,紫红36例,鲜红、紫红间杂14例,紫暗4例;②腹痛:难忍9例,明显27例,轻微36例;③关节肿痛:难忍1例,明显40例,轻微18例;④舌脉:舌色:红202例,淡红12例;舌苔:黄128例,黄厚22例,黄腻17例,淡黄12例,薄黄9例,腻6例,厚6例,剥脱5例,白3例,薄3例,白厚3例;脉:数165例,滑数31例,滑9例,弦7例,沉1例,指纹紫于风关1例;⑤兼证:咽部:咽痛2例,微红36例,鲜红135例;咳嗽:阵咳:19例,轻咳22例;发热14例;呕血1例;便血3例;尿血1例;黑便1例;太息5例;乏力7例;盗汗1例。   气虚血瘀型:①瘀点瘀斑:部位:双下肢10例,四肢2例,双下肢、后腰1例,双下肢、胸腹背部1例,左下肢1例,全身1例;量:散在10例,密集6例;颜色:鲜红1例,紫红1例,暗红7例,淡暗5例,浅褐色1例,暗紫1例;②关节肿痛:明显1例,轻微1例;③舌脉:舌色:淡暗11例,,淡红2例,暗红1例,淡1例,边有瘀点1例;舌苔:苔少1例,白6例,白腻1例,厚腻2例,薄1例,薄黄1例,薄白1例,白厚1例;脉:弱6例,数1例,沉1例,细涩1例,涩1例,细无力6例;④兼证:咽部:微红4例,鲜红7例;轻咳2例;阵咳1例;口唇色淡1例。湿热瘀阻型:①瘀点瘀斑:部位:双下肢11例,四肢2例;量:散在11例,密集2例;颜色:紫红2例,鲜红2例,暗红4例,淡红4例,紫暗1例;②关节肿痛:难忍1例;③腹痛:明显4例,轻微1例;④舌脉:舌色:红4例,暗红7例,淡暗2例;舌苔:黄1例,黄腻1例,黄厚2例,厚1例,黄厚腻3例,厚腻3例,白厚1例,白腻1例;脉:数5例,细濡1例,滑数6例,无力2例;⑤兼证:咽部:微红6例,鲜红5例;轻咳2例;恶心1例。

     风热伤络型:①瘀点瘀斑:部位:双下肢5例,双下肢、颈部2例;量:散在5例,密集2例;颜色:鲜红3例,紫红4例;②关节肿痛:明显2例;③舌脉:舌色:红5例,淡红2例;舌苔:黄2例,薄黄5例,脉:浮数1例,浮5例,数1例;④兼证:咽部:鲜红5例。      气不摄血型:①瘀点瘀斑:部位:双下肢2例;量:散在2例;颜色:淡红2例;②舌脉:舌色:淡2例;舌苔:白1例,苔少1例;脉:沉细2例;③兼证:咽部:微红1例,鲜红1例。      阴虚火旺型:①瘀点瘀斑:部位:双下肢2例,四肢1例;量:散在2例,密集1例;颜色:鲜红3例;②舌脉:舌色:红3例;舌苔:剥脱2例;脉:数3例;③兼证:咽部:微红1例,手足心热1例,自汗盗汗1例,平素多汗1例。      气阴两虚型:①瘀点瘀斑:部位:双下肢2例;量:散在2例;颜色:淡红1例,红1例;②关节肿痛:明显1例;③腹痛:明显1例;④舌脉:舌色:红1例,淡红1例;舌苔:苔少2例;脉:细2例;⑤兼证:咽部:微红1例,鲜红1例。

      2.3  各型中药复方分析  对血热妄行、气虚血瘀、湿热瘀阻型紫癜进行方药分析(中药使用频次>50%),其他证型例数太少,暂不做分析。

      2.3.1  血热妄行型  见表2。

      表2  血热妄行型(略)

      2.3.2  气虚血瘀型  见表3。

      表3  气虚血瘀型(略)

      2.3.3  湿热瘀阻型  见表4。

      表4  湿热瘀阻型(略)

      3  讨论      本组病例资料显示,临床证型以血热妄行最常见,通过对各证型的分析,在辩证上贡献率最大的是:瘀点瘀斑的颜色和舌脉的表现。⑴皮肤瘀点瘀斑的颜色:①血热妄行多表现为鲜红、紫红②气虚血瘀多表现暗红③湿热瘀阻多暗红或淡红④风热伤络多鲜红、紫红;⑵舌脉表现:①血热妄行舌色多红,舌苔多黄、黄厚或黄腻,脉多数或滑数;②气虚血瘀舌色多淡暗,苔多白,脉多弱;③湿热瘀阻舌色多暗红,苔多黄腻,脉多数或滑数;④风热伤络舌色多红,苔多薄黄,脉多浮。      古代文献中无过敏性紫癜的记载,因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所以历代医家把它归属于中医“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紫癜风”等病症,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皇帝内经》中,虽无本病的确切记载,但各篇散在有关于发斑、血证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于发斑的病因病机以及症状表现做了论述,《小儿杂病诸侯·患斑毒病候》:“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嗜,赤斑起,周匝遍体。” 指出,热毒蕴积于胃是发斑的主要病机。      元·朱丹溪在既往着重外感引起发斑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内伤发斑的概念。《丹溪心法·斑疹》说:“内伤斑者,胃气极盛,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丹溪手镜·发斑》说:“发斑,热炽也。舌焦黑,面赤,阳毒也。治宜阳毒升麻汤、白虎加参汤。”朱氏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治以清热解毒、泻胃热。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疼者是也。此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致荣卫否涩,风冷在肌肉之间,故令色紫也。”首次提出了紫癜风的病名,描述了紫癜风的症状以及发病原因。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葡萄疫》首先提出葡萄疫的名称:“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乃为腑症,自无表里。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初起宜服羚羊散清热凉血,久则归脾汤滋益其内。”并指出本病初病与久病在症状与治疗上之不同。

        古人对紫癜的认识由浅入深,从笼统到形象,对发病由外感邪毒发展到内伤发斑,丰富了病因病机学说。      《景岳全书》中述:“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火,火盛则逼血妄行",外邪不解入里,日久郁热化火,热毒内炽,灼伤脉络,则迫血妄行,此为紫癜的病因病机关键所在,临床也以血热妄行最常见,治疗多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原则,本组资料显示,治疗血热妄行型紫癜基本方为犀角地黄汤(犀角为禁用之品,用其他中药替代),犀角地黄汤出自唐·孙思邈《千金方,卷十二》:“治鼻衄吐血不尽、内伤血者”,用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其为清热凉血之剂,既能清热解毒,又凉血散瘀,兼以养阴,为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良方。随证加用小蓟凉血止血,《本草拾遗》:“小蓟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疮出血,呕血等……”;藕节收敛止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功,《本草纲目》:“能止咳血,唾血,血琳,溺血,下血,血痢,血崩”;紫草凉血止血,解毒透疹,《本草纲目》:“治斑疹,痘毒,凉血活血,利大肠”;乌梅取其酸涩收敛之功,同时,药理提示,乌梅有抗蛋白过敏、抗组胺作用;腹痛者加用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双花、大青叶清热解毒。综观全方,总治则为清热凉血止血,兼以活血散瘀。      过敏性紫癜是小儿常见全身性的小血管炎,发病率由10.16%上升至14.20%,说明本病发病有上升趋势,因感染等原因而易反复发作,近年来对其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水平,但临床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副作用较大,且易复发。中医药在治疗过敏性紫癜方面越来越占有一定的优势,过敏性紫癜及肾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如何更好的发挥中医的优势,利用中药治疗紫癜,减少紫癜的复发,减少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一篇: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1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儿童过敏性紫癜器官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