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小儿高原性心脏病17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10次

    作者:柏争鸣,王栋军,郑芳芳作者单位:解放军第41中心医院,西藏 山南 856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对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75例小儿高原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75例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主要措施,精心治疗和护理是本病痊愈的最好途径。随着藏区计划生育和儿童保健工作的逐步完善,以及医务人员的的高度重视,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发病率正逐年降低,治愈率逐年提高。 【关键词】  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右心衰;治疗;防治  高原性心脏病为高原地区小儿之常见病,系高原适应不全症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夜间烦躁哭闹、心动过速、发绀、呼吸困难及右心功能不全症状。其发病与海拔高度、季节、年龄、家庭成员中有无高原病等有关联。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优生工作、儿童保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小儿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发生,值得高原临床医生高度重视。我们对我院1993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175例小儿高原性心脏病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122例,女53例。年龄分布自出生60天至12岁,平均年龄6.25岁。(2)症状与体征: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夜啼不眠、食欲不振、咳嗽、多汗、声嘶等。约有半数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此时体温升高,咳嗽增剧,继而精神萎靡不振、冷淡、颜面苍黄,经常憋气,呼吸困难,唇、指发绀,最终可发生右心衰竭,如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消化道功能紊乱(腹痛、腹胀、呕吐、稀便)、尿少及水肿等。心率增速,平均140次左右。大多数患儿于心尖区可闻及轻柔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或分裂。(3)辅助检查:X线检查,早期主要表现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圆锥膨隆,心尖上举,随后右心室增大渐明显,最后出现以右心扩大为主的心影呈球形扩大,此时心搏往往减弱。但心脏增大程度与发病时间长短不完全成正比。心电图检查主要特征为垂直型心电位,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窦性心动过速,右心室肥厚并有劳损,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或尖峰P波,S-T段及T波改变,Q-T时限延长等。

      1.2  治疗方法  (1)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吸氧是本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并且要求早期,及时、充分,症状好转后亦应再继续供氧一时期,否则病情易再恶化。(2)强心剂:小儿心力衰竭发病急,病情重,一旦出现了心衰症状应及时考虑用强心剂西地兰0.02~0.03mg/kg每次,4~8小时可重复使用。(3)控制感染:并发有呼吸道感染时,可使心脏缺氧增剧,肺动脉压增高明显,促进并加重右心衰竭,所以控制感染是治疗的重要措施。(4)应用镇静剂:患儿常出现烦躁、哭闹等表现,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可给予肌注鲁米那钠3-4mg/kg/次。可8-12小时重复使用。(5)氨茶咸、激素及利尿剂的使用:氨茶咸是治疗高原心脏病的理想药物。它即能扩张冠状动及、又能扩张肾血管还能降低肺动脉压,对心脏功能的恢复有极大益处。利尿能减少循环血量,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心脏负担。在危重患儿中可加用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以达到强心、纠正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改善全身情况的功效。

      2  治疗结果      经上治疗,于10天内症状好转、心衰消失者98例(占总例数的56%),11~20天者25例(14.3%),1月以上12例(6.8%)。临床症状好转后心脏杂音消失或减轻,但肺动脉突减轻,心脏缩小(经X线及心电图复查)一般需要20天至3个月。本组病例中有6例死亡(占3.4%),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心衰或心衰并重症肺炎。 本组有89例平原籍患儿在高原出院后返回平原,有的待年龄稍长后复返高原,并不复发。另有14例出院后返原发地区,均复发而再入院,故宜于海拔较低地区观察一时期,并增加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妥。随着藏区计划生育和儿童保健工作的逐步完善,以及医务人员的的高度重视,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发病率正逐年降低,治愈率逐年提高。

    3  讨论

      3.1  本病常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因,当患儿出现进行性夜间烦燥、哭啼、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及继而出现右心左全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就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性。但也应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渗出性心包炎等鉴别。

      3.2  小儿高原心脏病的防治:我们认为积极地防治呼吸系统感染,重视搞好儿童的卫生保健,早期诊断和适时内转对小儿高原心脏病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1)积极防治呼吸系感染。从我院诊治的170余名高原心脏病患儿来看绝大多数患儿常有呼吸系感染的病史,约2/3的患儿因上感、支气管炎或肺炎病情加重入院。本组死亡之病例尸解的四例患儿中有三例患肺炎,说明呼吸系感染是诱发、加重高原心脏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2)重视搞好儿童的卫生保健。从我院收治的病例中发现,卫生保健条件较差的农场、林场小儿的高原心脏病发病率高,除可能与小儿的营养状态较差外,一些疾病(如呼吸系感染、婴儿腹泻等)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则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十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加强,因高原心脏病住院的小儿也明显减少,已由1993年前的1.017%下降到2007年0.467%。事实表明:良好的卫生保健措施能预防和降低小儿高原心脏病的发病。(3)早期诊断:通过病史及心电图、X线等辅助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对治疗及愈后有着非常重要意义。(4)内转意见:原则上本病患儿都应转内地治疗,从我院的病例来看,大部分就地治疗可望恢复,部分患儿并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能力的增强而痊愈;加之我院收治的地域高度大多在3600米左右,三岁以上的患儿病情较轻,无三岁以上的死亡病例。所以我们通常仅建议三岁以内,有心功能不全的患儿转海拔较低的内地治疗。三岁及更大年龄后可以重返高原生活。

    【参考文献】    [1] 林治平,吴天一.小儿高原性心脏病286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6):353,1974.

    ↑上一篇:围生儿死亡65例分析
    ↓下一篇:欧氏麻杏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61例疗效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