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中药结合心理辅导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4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10  浏览次数:731次

      作者:徐佩莉    作者单位:315200 浙江 宁波,宁波市镇海区中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 观察在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基础上,佐以心理辅导的治疗疗效。方法 将抽动秽语综合征54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予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心理辅导。结果 1年内复发率观察组为9.10%,对照组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辅导方法是辅佐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加强疗效,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多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中医心理学; 心理疗法; 儿童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也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男女比例为3~4∶1。其临床特征为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地反复抽动以及各种发声障碍。可同时伴见情绪障碍、强迫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常表现为眨眼、皱眉、抽鼻、咧嘴、扭颈、耸肩、摇头、四肢抽动及发声秽语等行为。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儿童正常学习、生活及社会功能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目前,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主要有西药、中药两种方法,因西药治疗有较明显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且副反应少。由于本病属于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大部分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情绪、行为方面问题。因此,笔者在临床中在总结前辈中药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心理辅导,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并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医院抽动专科门诊患儿54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

        1.3  临床表现  观察组中,单一症状者8例,有2种以上症状者20例,其中眨眼18例,扭颈耸肩12例,腹肌抽动3例,上肢抽动3例,单声干咳5例,有秽语及控制不住动作行为3例。对照组中,单一症状者7例,有二种以上症状者19例,其中眨眼16例,扭颈耸肩9例,腹肌抽动4例,上肢抽动2例,单声干咳6例,有秽语冲动动作2例。两组分型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方法:自拟平肝熄风安宁汤加减。药用:杞子、菊花、生地、钩藤各10 g,焦山栀、蝉衣、僵蚕、远志各6 g,茯苓、石菖蒲各8 g,白芍12 g,生龙骨20 g。眨眼或时上转眼球加决明子、夏枯草;脾虚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生苡仁、焦六曲;单声干咳多加射干、百合;痰黏难出加桑白皮、姜竹茹;便秘加玄参、枳实;症状重而病程长加全蝎、珍珠母等。每日1剂,水煎200 mL左右,分3~4次服用。

        1.4.1  心理辅导  观察组在服用中药基础上,加以心理辅导。

        1.4.2  对家长的心理辅导  归纳为八字要求:理解、宽容、鼓励、耐心。内容包括:(1)抽动秽语综合征病情性质介绍;(2)亲子关系认识;(3)提高父母关注技能,如对孩子良好行为予以关注,采取消退法减少不良行为等。治疗开始前,约家长面谈1次,约40 min,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向家长讲解抽动秽语综合征性质,让家长了解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的重要性,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成员对患儿态度对病情反复的重要影响,消除家长对患儿病情的过分焦虑、担心、紧张的心态。注意对患儿的教育方法,并要求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帮助,对患儿的病情反复要有耐心,有思想准备。首次与家长交谈后,每隔半个月与家长沟通交流1次,每次30 min,一般2~3次。

        1.4.3  对患儿的心理辅导  可采用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等。一般行为认知法适用于较大儿童、少年等。首次与患儿单独谈话约40 min,以倾听为主,了解患儿的烦恼、情感需求,适当提一些要求,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主。以后每10 d或半个月1次,每次30 min,共4~5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症状减轻;(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1]。

        2.2  近期疗效  观察组28例,显效2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26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远期疗效  两组总显效为43例,作1年期随访42例。其中观察组随访22例,1年内复发2例,复发率9.1%;对照组随访20例,1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2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为遗传因素、局部刺激、器质性因素、精神因素、药源性因素等[2]。其发病机制有报道为:(1)多巴胺功能异常;(2)免疫病理损害;(3)心理应激等[3]。中医学尚无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多归于“肝风”、“惊风”、“抽搐”、“瘈疭”等范畴。认为其病因有“先天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其病机多与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定位于肝为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现今独生子女过于娇宠,有所不适则心情不畅、哭闹致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形成肝火,明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知医必辨》认为“人之五脏,唯肝易动而难静。”肝郁、肝火使阴虚而筋脉失养、阳亢风动,故而见各种抽动症状,且常伴有脾气暴躁、多动冲动等。

        自拟平肝熄风安定汤以滋阴平肝熄风为主要目的。方中生地、枸杞子、菊花、白芍均有较强的清肝、平肝、柔肝之力;蝉衣、僵蚕、钩藤加强其平肝熄风作用,焦山栀清火;茯苓健脾宁心;石菖蒲、远志豁痰清心安神;龙骨平肝潜阳止痉,诸药共用可收平肝熄风止抽动之功效。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均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精神情志有较大关联。从临床病例观察,也较多存在有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严或家长过忙忽视患儿情感需要,或患儿长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或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使患儿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紧张的心境中,均可能是诱发病因,又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程相对较长,患儿所表现出症状行为不能为家长、老师、同学等理解同情,更易于遭训斥、惩罚、厌恶甚至歧视等,从而使患儿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加,更加重其病情。因此,在用药物治疗时,同时开展心理辅导,能使患儿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使患儿减轻心理压力,且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对加强、巩固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预防复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组患儿从近期疗效看,区别不大,但从远期疗效看,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佐以一定的心理辅导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101991.

    [2] 王立华.儿童行为精神疾病证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871.

    [3] 刘智胜.第三届国际抽动秽语综合征研究会侧记[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6):344345.

    ↑上一篇:小儿急性一氧化碳中毒2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效果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