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和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21次

    作者:王晓燕,张秀敏,杨化君 

    【关键词】  和法

      摘要:和法主要使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脏腑气血不和、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证。我们根据小儿体属“稚阴稚阳”的特点,在临床上采用和解少阳法治疗小儿外感寒热往来,调和营卫法治疗体虚感冒、自汗盗汗、荨麻疹,调和胃肠法治疗心下痞,调和肝脾法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和法;小儿;体会

      和法是中医传统常用八法之一。“和”者,平也,缓也,与“列”相对,其作用既不同于八法中的汗、吐、下诸法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它是通过其特有的和缓、和解、疏通、调和、平衡等作用调其偏胜、扶其不足、驱除寒热,使病祛人安。临床主要使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脏腑气血不和、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证。

      小儿体属“稚阴稚阳”。苦寒能削伐生发之气,辛热则耗损真阴精血,攻伐之剂用之不当则引起气血亏耗。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 所言“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故笔者在临床上治疗儿科疾病多采用法取中庸、性不偏依的和法,和其不和,以缓济急,以巧取胜。兹将个人体会与同道交流。

      1  和解少阳法

      此法是治疗少阳热病的方法,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本方病机在于正渐衰而病渐进,邪陷少阳,病在胆与三焦,然波及阴阳、表里、上下、内外,正邪交争,互有进退。是故小柴胡汤证具有发作有时、病情多变的临床特点,但其主症是“往来寒热”。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临床最多,因其脏腑娇嫩,感邪之后传变迅速,就诊时单纯在表罕见,往往处在半表半里之间,或太阳少阳、少阳阳明、甚或三阳病证同时并见。然少阳为三阳之枢,故和解少阳最为重要。临床不必拘于“伤寒五六日……”的天数,只要见“往来寒热”即可用之,如兼症表现突出时,可同时配用汗、下、清法,对于外感热病无一不效。

      例1:王某,男,6岁,于2001年6月12日以“发热、咽痛3天”为主诉就诊。患儿于3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流涕、咽痛,在某医院诊为“扁桃体炎”,静脉点滴头孢拉定、双黄连3 d无效。症见:午后发热、汗出、咽红咽痛、流黄涕、呕吐、不欲食,舌质红、苔黄、脉浮滑。诊为“外感热病”,此为太阳表证未解,又入少阳,兼见阳明经证,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治宜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清热,以小柴胡汤加减。拟方:荆芥10 g、柴胡12 g、黄芩9 g、姜半夏5 g、石膏15 g、知母6 g、鸡内金9 g、炙甘草3 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服药1付热退,继服1付而愈。

      2  调和营卫法

      以桂枝汤为主方。此方药虽仅有五味,但配伍严谨,解表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易于感邪。笔者体会,小儿体虚反复感冒者,多由卫气虚弱、营阴不守、营卫失和所致,使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加黄芪益气固表,可使正复邪去病除,疗效甚佳。此方不仅可用于外感,对于小儿反复荨麻疹、自汗盗汗辨证为营卫失和者,也是屡用屡效。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例2:李某,男,3岁,于2000年3月6日以“发热、咳嗽9天”为主诉就诊。患儿平素反复感冒发热、咳嗽,此次又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经静脉点滴头孢曲松、清开灵5 d,体温由高热转为低热,又口服阿齐霉素3 d无效。症见:反复感冒、恶寒怕冷、低热、多汗、咳嗽,咽红、喉核肿大、舌质淡红、苔花剥、指纹紫滞。诊为“体虚感冒”,辨证为营卫失和,邪毒留恋。治以扶正固表、调和营卫,兼清热止咳。方用桂枝汤加味。拟方:桂枝7 g、芍药7 g、煅龙牡各10 g、百部3 g、柴胡7 g、射干3 g、地骨皮6 g、炙甘草3 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服药2付,热退咳止,又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数付调理而收功。

      3  调和胃肠法

      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笔者临床多用于小儿长期进食不节、积滞不消、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胃肠不和、肚腹胀痛、呕吐泄泻、不思饮食之疾。并根据临床不同表现,灵活加减或选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

      例3:李某,女,8岁,于2002年7月6日以“纳差、脘腹胀满3天”为主诉就诊。患儿因过食冷饮而出现心下痞满、呕吐纳差、大便稀溏。查其舌质红,苔白腻,脉滑。诊为“心下痞”,是因脾胃素有蕴热,又过食冷饮,损伤中阳,以至寒热互结、胃气不和而成。治以寒热并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拟方:黄连5 g、黄芩9 g、干姜9 g、姜半夏5 g、茯苓10 g、鸡内金9 g、炙甘草3 g。服药3付而愈。

      4  调和肝脾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横犯脾胃或脾虚不运,影响肝之疏泄而致胸闷胁痛、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泄泻等肝脾不和之证。代表方有四逆散、逍遥散。笔者在临床上多用此法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文献无此病名,根据其多发性抽动、爆发性发声的临床特点可将之归于“惊风”的范畴。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过度紧张,神机受累或外邪留恋均可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引动肝风而抽动;肝旺乘克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蒙蔽清窍可见口出秽语、怪声呼叫。其属脾虚肝旺、本虚标实之证。取效颇彰。

      例4:黄某,男,5岁,于2002年2月16日以“反复眨眼、耸鼻、歪嘴、吭吭1年余”为主诉就诊。患儿1年来反复出现以上动作,做脑电图、脑CT正常,在某医院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服用“泰比利”,初始尚可控制症状,逐渐效果不佳。查其面色欠华、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诊为“慢惊风”,辨证为脾虚肝旺,治以健脾疏肝,方用逍遥散加味。拟方:柴胡9 g、茯苓9 g、白术9 g、当归6 g、炒白芍9 g、夏枯草10 g、钩藤10 g、僵蚕9 g、全蝎3 g、木蝴蝶9 g、陈皮9 g、半夏5 g、桃仁6 g、炙甘草3 g。以此方加减调理半年痊愈。

      和法之用不仅限于以上所述,尚有缓以济急的芍药甘草汤、交合心肾的交泰丸等,范围甚广,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凡病兼虚者,可补而和之;兼滞者,可行而和之;兼寒者,可温而和之 ;兼热者,可凉而和之。具有与其他诸法不同的特殊作用,却又往往在运用上斡旋于他法之中。可以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气血,燮理营卫,平衡阴阳,达到使不和的病理变化重新得到和谐、以平为期的目的,实乃治法中之奇妙也。

    ↑上一篇:陈运生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下一篇:过敏性紫癜IL10、TNFα的变化与中医证的相关性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