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27  浏览次数:767次

        作者:洪丽君, 程春华, 姜丕英, 王丛礼    作者单位:157000 黑龙江 牡丹江,牡丹江市中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及按摩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早产儿和足月高危儿50例分成两组,两组胎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及按摩,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其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体质量增长时间、停用静脉营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胃残留量少、腹胀消失时间短、体质量增长时间快。结论 新生儿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恢复。

        【关键词】  非营养性; 吸吮行为; 胃肠疾病; 按摩; 婴儿,新生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高危新生儿由于缺氧、缺血、肠壁缺血,均可造成喂养不耐受、胃肠功能障碍。如长期供给静脉营养可造成胃肠黏膜的萎缩,乳糖酶缺乏,肠道菌群不能正常建立,代谢紊乱,肠蠕动减慢,胆红素排泄延迟等一系列不良情况[1]。因此,早产儿或足月高危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建立及诱导其成熟是生存的基础。

        本院自开展新生儿工作以来,对于早产儿及足月高危儿中喂养不耐受的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非营养性吸吮(NNS)及按摩、进行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2~200902入住牡丹江市中医院儿科的早产儿、足月的重危新生儿。诊断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标准[2],入选病例50例,其中早产儿28例,足月危重儿22例。

        将5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早产儿15例,足月危重儿11例。对照组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早产儿13例,足月危重儿11例。两组患儿胎龄、体质量、开奶时间、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1.2  入选标准  (1)胎龄32~37周早产儿;(2)无肠道发育畸形;(3)足月儿有缺氧史的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未应用胃肠动力药。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1)开始喂奶时间延迟;(2)呕吐;(3)腹胀;(4)胃内有咖啡样物;(5)胃有残余奶、胃排空减慢;(6)胎粪排出延迟;排便不畅需灌肠通便。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小剂量红霉素5 mg/(kg·d)分2次静滴。选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乳,用鼻饲间歇饲奶,开始1 mL/kg;每2 h 1次,缓慢增加;采用静脉营养,预防感染,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1)新生儿按摩疗法:每日给予患儿3次,每次15 min,疗程1周。按摩方式:肢体按摩、腹部按摩。(2)非营养性吸吮:自入院后用消毒的无孔奶头,在患儿安静状态下饲奶间歇期刺激吸吮,每次5~10 min,每日5~6次。

        1.4  监测指标  由专人填表的形式逐一记录下列指标:胃残留量(置入胃管,空时抽取胃液以观察其量),腹胀消失、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的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全部比较均采用t检验。

        2  结果

        相比对照组患儿,开奶后观察组患儿胃残留量少、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早,能较早耐受喂养及停用静脉营养,体质量开始正常时间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2。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50,2.41,P<0.05;bt=4.92,6.10,4.28,P<0.01。

        3  讨论

        在新生儿当中,早产儿分娩占10%左右,而高危新生儿约占15%~20%。部分新生儿发生喂养不耐受胃肠功能长在发生率极高。这是因为早产儿胎龄小、吸吮和吞咽能力差,食管及肠道收缩幅度、传递速度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排空延迟[1]。

        早产儿由于全身组织及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易合并多种疾病,其中以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而高危足月新生儿由于宫内或产时窒息、缺氧、母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糖尿病等因素,出生后相继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而且经常同时存在缺氧、低血容量、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胃肠道黏膜缺血,导致胃肠功能障碍、重度出现胃肠黏膜出血性坏死、消化道出血等。因肠道内存有大量细菌、当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削弱时可使细菌经门脉或肠系膜淋巴系统侵入体循环;造成内毒血症。并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炎症递质,从而引起胃肠功能障碍[3]。

        胃肠动力是影响早产儿和高危足月儿喂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促进早产儿和高危足月儿的胃肠动力、可提高患儿肠道喂养成功率缩短静脉营养向肠内营养过度时间[4,5]。

        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在胃残留、腹胀消失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残留、腹胀消失时间明显缩短、NNS给患儿以感觉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G细胞释放胃泌素还能促进胃蠕动和胃黏膜生长[6]。有研究发现NNS功能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情况下使患儿体质量增加快、并使胃排空加快,缩短肠道运转时间[7]。也有报道NNS还可以促进氧合,减少运动产生镇静作用,提高对医源性刺激的耐受性[6]。它对患儿具有多方面作用,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按摩也能使新生儿提高应激能力,从而增强其免疫功能,还有人认为按摩可促进迷走神经活性,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强,从另一方面使胃肠激素增加,增强胃肠蠕动能力,加速胃排空。因此,新生儿按摩尤其是腹部按摩可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顺利度过喂养困难期,保证患儿的正常发育。

        本文结果进一步证实,NNS和按摩对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而且NNS和抚触在临床操作简单、方便、费用低,不失为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1] 黄从付,林红良.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协同治疗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J].中国新生儿杂志,2008,23(5):302.

    [2]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

    [3] 王藏贵.小儿胃肠道特点、粘膜屏障及胃肠功能障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3):173.

    [4] 李妙兰.普瑞博思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305.

    [5] 杨波,徐明坦,李刚.部分胃肠营养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J].实用儿科杂志,2005,20(7):742744.

    [6] 郭香芝,刘秀芳,梁秀英.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对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2,10(7):34.

    [7] 黄东明,杨华姿.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307308.

    ↑上一篇:基因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
    ↓下一篇:美容毫针针刺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